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上海2020年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从全覆盖到全达标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金旻矣     作者:金旻矣     编辑:任天宝     2019-02-21 19:10 | |

微信图片_20190221190141.jpg

图说:垃圾分类收集车开进无环卫设施小区上门收运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

  生活垃圾分类,已在上海全面开花,成为新时尚。记者从今天在沪召开的住建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获悉,今年本市力争基本建成全程分类体系,建成8000个回收网点和170个中转站。到明年底,全市干垃圾焚烧能力将达2.0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将达至0.7万吨/日,可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020年实现垃圾“零填埋”

  会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表示,全市16个区将分两批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系统,第一批6个区已整区域推进。其余10区将按整区域推进实施路径,先实现全覆盖、再实现全面达标。

  硬件设施建设是垃圾分类顺利推行的保障。本市将逐步更新改造1.2万个居住小区、1.7万余个定时定点垃圾箱房,目前已完成改造近万个。全市4万余个道路废物箱分类标识也已全面完成,实现了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去年本市发布《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桶(袋)技术规范(试行)》,标志着家庭用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已有规范。

  在末端分类处理环节,目前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0.43万吨/日,可回收物则通过两网融合专项收运系统送至各类再生资源工厂利用。今年,本市将抓紧建设7座干垃圾焚烧设施、8座湿垃圾集中资源化利用设施和一个填埋场。到2020年底,全市干垃圾焚烧能力将由目前的1.33万吨/日增至2.0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增至0.7万吨/日,可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多管齐下杜绝“混装混运”

  不少市民对“混装混运”仍有质疑。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已强化分类驳运(收集)监管,统一规范驳运工具、驳运模式。在“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公众号上,已开通投诉平台,市民若发现物业和环卫企业混装混运,可“一键举报”,促进垃圾分类收集进一步规范。

  今年,干、湿垃圾及有害垃圾分类运输专用车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至年底湿垃圾专用车将增至920辆,有害垃圾运输车将实现每区配备一辆。今年,全市还将建成8000个回收网点和170个中转站,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由“市场化体系”调整为“准公益性体系”。此外,全市41座大型中转站目前均已实现“干、湿”垃圾分类转运,到今年底,湿垃圾专用集装箱将增至180个,确保全城已分类垃圾的转运。

  此外,“科技+管理”模式也将对混装混运进行监管。本市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整合社区现有的智能监控装置、运输车辆GPS设备、网格化监控等资源,建立市、区、街镇三级全程监管体系。

  通过公示收运时间、规范车型标识等举措,上海将强化环卫收运作业的监督管理,杜绝混装混运。对单位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建立“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运,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罚”的倒逼机制。对拒不配合进行源头分类驳运的物业企业,依法予以市场退出等处罚。

  而在分类处理环节,将实现末端处置企业进场垃圾的品质自动监控、来源全程追溯,制定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处理制度,对干垃圾量、符合质量要求的湿垃圾和可回收物量分别核定,建立面向区、街镇级的、与垃圾分类质量相挂钩的垃圾处理费奖惩制度。

  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

  记者获悉,上海将继续科学规划、多方合力,重点推进末端设施建设。明确各区政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依托区重大办、成立项目推进办公室等,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相关部门采取批前指导、并联审批等方式,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期限。按照“早开工、早运营、多得益”的原则,制定了湿垃圾设施建设差别化补贴政策,激励各区加快完成项目前期立项,尽快开工建设。重点环卫设施建设目标纳入各区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目前,上海市正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党建引领,深化社会动员,完善法制保障,展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下一步,上海相关部门将认真落实住建部会议精神,为上海市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做好设施保障。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