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穿着防护服忙碌的他们怎样了?新民晚报记者体验“机场人”的一天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金志刚     作者:金志刚     编辑:马亚宁     2020-07-31 13:11 | |

图说:海关工作人员首先登临检疫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金志刚摄(下同)

  连日来上海气温持续在34℃以上,浦东机场机坪上,无遮无挡,热浪滚滚,地面温度逼近60℃。这时候,还要承受飞机发动机余热和尾气的“熏烤”,还要穿戴防疫情的装备,还要高强度劳动,这是什么感受?而这就是浦东机场入境防输入联防联控单位海关、边检、机场的一线工作者的“双战”(战疫情、战高温)日常。今天上午,记者也“全副武装”,体验机场一线员工的工作。

  “烧烤”模式:机坪上引擎附近温度上百摄氏度

  今天上午9:23,从莫斯科飞到上海浦东机场的俄罗斯航空SU208航班平稳落地后,停靠2号航站楼77号桥位。此时,阳光直射下的机坪地面温度已经上升到将近60℃。早已等候在机坪上的入境航班保障人员已经全部就位。相比往年的暑期航班保障,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入境航班的地面保障人员必须全部戴口罩、手套上岗,个别岗位还要在高温下穿防护服工作,工作环境更加艰苦。

图说:桥载设备操作员正在给飞机接空调

  按照入境航班闭环管理的要求,旅客要配合海关在机舱内接受登临检疫,必须分批下飞机,所以靠桥后在机舱内要停留更长时间。给飞机提供电源和空调的任务,就交给了桥载设备操作员,张磊就是其中之一。烈日下,张磊戴着口罩,身背20多斤的电缆设备进行接撤电操作,工作强度极高。头顶烈日,还要承受飞机发动机余热和尾气的“熏烤”,张磊工作不到十分钟就已满头大汗,“保障入境航班的时间也比一般航班要更长,一般航班大约40分钟,入境航班至少需要1个半小时以上。”

  另一侧,飞机加油员陆冬青正和伙伴一起给飞机加油。他们靠近飞机引擎,测温枪显示,即便发动机已经熄火,这里的气温也还是超过百摄氏度。飞机加油的地井接头有二三十公斤,加油接头十多公斤,为避免磕碰,都需重拿轻放。飞机加油员每次加油作业都需弯腰连接地井接头,高举过头顶连接加油接头,一天拆卸数十次。在加油过程中,他们需站立在指定位置,焦灼的地面让人觉得脚底发烫,而他们却要头顶烈日,有时一站就是一个半小时。

图说:加油车来到飞机下

  机坪上更辛苦的工作可能是行李装卸员,因为要与入境旅客的行李直接接触,他们必须穿防护服。装卸员马海强说,一次作业就要全副防护坚持几个小时,只要一开始搬运行李,没几分钟全身浸泡在汗水中,没有一件衣物是干的。今年3月份以来,装卸迎来了一项新任务:“客舱载货”航班保障,货物被拆成“体积小、数量多”的散货,每个航班约有拆成一千多件的小件货物一件件人工装入客舱,从机下拆板人员、客梯车上递货人员到舱门口接货人员都要密切配合,协同操作。装卸人员克服各类保障困难,到7月中旬,已累计保障“客改货”航班800余架次。

图说:行李装卸员全副防护,等着卸行李

  “蒸笼”模式:每一个“大白”都是全身湿透

  结束机坪上的采访,记者将进入航站楼内入境航班全闭环环境,所以必须穿上全套防护服:帽子,N95口罩,第一层手套,连体防护服,鞋套,第二层手套,面罩……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依次穿戴上这些防护的记者,第一感觉就是太热了,全身冒汗,呼吸困难,眼睛进了汗水,不免感叹:“那些整天穿着防护服工作的人,岂不是一天都在‘蒸笼’模式中?实在太辛苦了。”

图说:入境旅客正接受海关流调

  入境旅客经过登临检疫关员的检疫排查,排除高危风险后,才可以依次下机,再接受海关人员的流调。接下来,所有入境人员要接受100%核酸检测。而这些环节中,为旅客服务的海关、边检、机场工作人员,人人都穿成“大白”。

  吴辉华是浦东机场交通保障部T2转运组组员,他们负责T2航站楼入境旅客的隔离转运工作。转运组人员要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来回走动,完成4个环节的工作:在2A国际到达出口处,根据入境旅客的目的地进行分流引导至不同的转运区域;协助入境旅客扫码填写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护照号、入境航班、14天内路径等信息;收取旅客护照,引导旅客至转运登记点扫码登记录入旅客信息;核对旅客登记信息,确认完毕后将护照、信息表以及旅客移交给29号门外特保,待交接完毕后,返回原岗位。如今T2转运组平均每天要转运1000多名入境旅客至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

图说:行李查询员正在整理行李

  而在行李转盘旁,行李查询员张鹤婷告诉记者,他们要将转盘上的待提取行李搬至转盘一侧,并按规定区域分类有序摆放,同时留出旅客提取通道。由旅客等行李转变为行李等旅客,有效防止旅客在转盘区域大量聚集,避免了二次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以俄罗斯航空为例,每个进港航班的行李平均就有350件,每件约20公斤,期间需要不停地从转盘上将行李搬下、整理、排序、归拢,而这些动作都是在穿着防护衣的状况下完成的,每次保障完航班脱下防护衣服,员工无一不是汗流浃背。

  听说不如看见,看见不如体验。穿着防护服采访了将近一个半小时,记者已经全身湿透,里面一层手套里甚至聚集了一些汗珠,可以想像高温天穿防护服工作一天的一线员工有多辛苦!

  新民晚报记者 金志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