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有设计感、市场流、文艺范 上海要打造最海派的城市空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裘颖琼     作者:裘颖琼     编辑:罗水元     2021-10-31 15:05 | |

微信图片_20211031145705.jpg

图说:世界城市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论坛 新民晚报记者 裘颖琼 摄

  新民晚报讯(记者 裘颖琼)今天是世界城市日。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世界城市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论坛上,专家们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认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对营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力、吸引力、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要注重活化利用,加强修复、修缮、更新利用。汪科说,要强化问责问效,对受到严重破坏的保护名录可以采取列入濒危、退出保护手段,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责、问责。

  “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文化。”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许多人喜欢称上海为“大上海”,上海之“大”不在于其面积和规模,而在于胸襟和格局。所以,上海需要打造更高人气的文化交流舞台,持续打响重大城市赛事品牌,引进更多首发、首演、首展、首游。同时,上海要打造最海派的城市空间,加强对历史建筑、非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营造一批小而美的海派空间,让设计感、市场流、文艺范能涌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让游客和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上海城市有一定的软实力,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孙云龙说,“我一直在寻找上海残障人友好型公共空间,帮助残障人更好进入社会空间,跟社会更多的人进行社会交往”。此外,上海有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等,但这些文化更多被收藏在博物馆、艺术馆的各种展览中。孙云龙建议,我们可不可以进一步开放把文化要素推动到城市公共文化当中,让市民接触到、学习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