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老港镇着力打造“中国航天始发地”我国首枚火箭发射原址将建航天主题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军     作者:王军     编辑:罗水元     2021-11-06 07:42 | |

未来5年,浦东新区老港镇将“中国航天始发地”放在了着力打造的五张“新名片”之首。61年前,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开始。1960年2月19日,新中国第一枚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T-7M”火箭从这里腾空而起,“蛟龙”直飞蓝天,从这里迈出了中华民族太空远征路上坚实的“第一步”。在“航天梦”启航之地,老港将在首枚火箭发射原址上打造占地56亩的“航天主题馆”,着重发展壮大航天文旅产业。

图说:老港打造“中国航天始发地”新名片有深厚底蕴作基础   新民晚报记者  王军   摄(下同)

近日,老港镇党委书记江臻宇在“中国共产党浦东新区老港镇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清晰地描绘出未来五年将着力打造的五张“新名片”:中国航天始发地、生物医药智造基地、碳中和实验高地、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区、中国雪菜之乡。每一张“新名片”都令人心驰神往,充满想象,尤其是位于五张“新名片”之首的“中国航天始发地”。他说:“中国的航天事业逐梦九天、决胜千里。航天人留给老港的记忆是深刻的,资源是宝贵的,新时代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更是赋予老港新的航天使命。在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舞台上,老港将以航天特色文化为主题闪亮登场。”

新中国第一枚火箭从这里发射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航天人曾经在上海南汇老港海边滩涂竖立起一座20多米高的发射架。1958年,一声“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中国准备发射卫星这一重要事项被列入国家议事日程。为了充分利用上海地区较好的工业基础和科研生产条件,1958年11月,中央决定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作为研制探空火箭的主体单位,探空火箭的设计、制造和发射等工作迅速上马。

1960年2月19日,由上海机电设计院杨南生副院长、王希季总工程师等百名科研人员自行设计制造的新中国第一枚试验型“T-7M”液体探空火箭在老港镇东简易发射场秘密发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实验期间,共向东海上空发射了10枚“T-7M”探空火箭。这是我国第一种自行研制的两级无控火箭,由液体主火箭和固体助推器串联而成,可以携带19千克有效载荷。箭头舱内有测量各种工程参数的遥测系统,回收后可供科研人员进行分析研究。

作为“581”工作组组长,“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两次来到老港镇,现场指导探空火箭发射工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回忆,钱学森现场目测试验型“T-7M”,就精准地判断出火箭的射程,最终打出的高度果然是8公里多。之后,“T-7M”火箭又进行了数次发射,均获得成功。研制人员又加上固体燃料作助推器,使得飞行高度可达到9.8公里。

王希季曾这样描述那段时光:上海机电设计院从各大学调进了几百名在读的学生,当时技术人员的平均年龄大概只有21岁,这支队伍虽然从未搞过火箭,但“初生牛犊不畏虎”,设计的第一个运载火箭所用的推进剂却是以往还没有人采用过的液氟、甲醇高能推进剂……我们一边自己学,一边给大家上课,一边设计生产,真可谓“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研制一个运载火箭,不能只考虑运载火箭本身,运载火箭只是卫星进入太空的大工程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另外,我们研制的是中国制造的运载火箭,一切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主席亲临上海新技术展览会视察“T-7M”火箭,当他得知火箭是由一群从来没有干过航天的“初生牛犊”搞出来的,非常高兴。他勉励年轻的航天人:“了不起,8公里那也了不起,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早已今非昔比,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T-7M”看似微不足道的八公里!

图说:一张张老照片见证着当年的航天精神   受访者供图

主题馆将再现当年航天精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航天老前辈、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敬良以上海市政协委员的身份上交提案,希望重新发掘和修建南汇老港“T-7M”火箭发射遗址,并把它打造成为宣传航天传统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提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998年,在当时南汇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南汇企业集团的资助下,探空火箭纪念碑很快竖起,成为老港的名片。

在火箭路与两港公路交叉路口向东约190米的孙桥农业园区内,一座占地仅4.2亩的“中国第一枚实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纪念碑”并不起眼,但他当年“悄悄地”跨出那伟大的“第一步”。时至今日,简朴的发射原址现场还在见证着中国火箭事业起步时自力更生、艰苦卓越的航天精神。站在发射遗迹前,仰望直冲云霄的火箭型纪念碑,镌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中国第一枚实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纪念碑”方正金字令人肃然起敬。钢化玻璃罩的保护下,仅剩发射架装置的基座和螺丝,还有一圈半径约十米的12个固定支撑基脚遗迹,由此可见当年滩涂地上竖起的“庞然大物”规模,也证明了“T-7M”火箭的冲天力量。

参与筹备工作的老港镇旅游公司周雪莲介绍,为规划占地总面积56亩的“航天主题馆”,老港镇从未停止收集当年第一枚火箭发射时的宝贵历史资料,多次探访航天老前辈,并且引进了专业航天力量设计团队。规划中的航天主题馆前期建设将首先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来还原再现老一辈航天人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将以此作为航天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再次深挖当年这片滩涂地上的航天精神和创业细节。1960年1月份,经过老一辈航天人三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努力,“T-7M”如期出现在了上海南汇老港镇的发射场上。但点火时,由于管路与推力室的连接处被震裂,推进剂泄露并在发射架上起火,导致第一次发射失败。仅一个月后,“T-7M”液体探空火箭就再次发射成功,成为我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重大突破。当年多幅珍贵的老照片还原了火箭基地研制条件简陋的情景,简直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一点都不“高大上”:围着芦苇、盖着油布的一台50千瓦的发电机就是发射场全部动力系统;缺乏通讯设备,指挥所和发射架之间的交流完全靠吼和打手势;火箭的点火装置是由灯泡加硝化棉制成;用于火箭分离的定时装置是由小闹钟改装而成……甚至给火箭加注燃料的居然是自行车的打气筒,追踪火箭轨迹的“雷达”竟是几个人手摇的天线。

条件的简陋、设备的短缺、技术的封锁并没有阻挡住当年这群“逐梦者”。16时47分,随着王希季的一声令下,发射架旁霎时涌起滚滚白烟,火箭在轰鸣声中奔向蓝天。当火箭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所有人都眼眶湿润,王希季和杨南生和大家一齐欢呼:“成功了!成功了!”

呈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第一步”只是起点。老港镇将重点培育以航天文旅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航天主题基地打造成集航天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等各项功能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追忆中国航天历史,赓续老一辈航天创业精神,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让年轻的一代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新的航天梦想。

新民晚报记者 王军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