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全球二维码应用九成以上在中国,《“码之城”:城市数字沟通力报告》发布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陆常青     2021-11-21 08:47 | |

昨天,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与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成果——《“码之城”:城市数字沟通力报告》发布。该报告聚焦“二维码”这一当前中国数字技术实践的典型范例,分析上海及长三角代表性城市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并对如何在未来建设可沟通、宜生活的数字城市做出展望与提议。

报告指出,全球二维码应用九成以上在中国,健康码、支付码、交通码等二维码的应用,深度嵌入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全球数字技术浪潮中的中国本土化经验,引发了众多学科的高度关注。二维码的存在和扫码实践已经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码之城”的出现展现了数字技术与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意味着代码软件正在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直接驱动社会系统的运作,激发了城市沟通的巨大潜能。

报告的调查从“连接力”“整合力”“转换力”“融通力”“调节力”“生成力”六个面向系统性评估城市数字沟通力的状况,通过“多场景二维码交互体验调查”“市民‘码上生活’问卷”“长三角跨地区城市系统对接分析”等方面的调研,探讨数字技术于城市生活的社会、文化意义,揭示当前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困难。

初步调研发现,上海和杭州数字沟通力的表现各有优势。

在公共服务领域,上海的“随身办”“上海发布”等“一网通办”类应用在连接和汇聚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上,比“浙里办”“杭州发布”展现了更强的沟通能力;而在线上与线下公共服务的融通度上,杭州则表现得更好,认为“大部分事情可以在线上办理,无需去线下窗口”的杭州市民要显著多于上海,而上海的受访者更多认为尽管“大部分事情可以在线上找到办理流程或进行预约,但通常还是要到线下窗口办理”。

另外,在经济金融领域,以扫码支付为代表的二维码应用深度嵌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杭州,支付码连接的空间场景类型更加多元、渗透得程度更深;在上海,支付码的融通力则表现得更好,上海市民大多认为老年人等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扫码的替代措施,而杭州市民则更强烈地感受到扫码支付对老年人群体的不友好。在文化生活领域,上海二维码连接不同地标空间的沟通力要强于杭州,这意味着更多的市民习惯在外滩、东方明珠、上海博物馆等地标场所扫码。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