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 袁玮)近年来寄递违禁品犯罪数量明显增长,这些寄递违禁品犯罪类型主要集中于寄递毒品、枪支弹药爆炸物,且以毒品居多。由于人货分离、人资分离,交易大多通过境外聊天软件、虚拟货币支付平台等方式,犯罪打击的难度加大。虹口区检察院今天召开“落实‘七号检察建议’,促进寄递行业健康发展”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打击利用寄递渠道实施毒品和枪支犯罪的案件情况。
图说:虹口区检察院新闻发布会现场。新民晚报记者 袁玮 摄
据介绍,自2017年至2021年11月30日,虹口区检察院共计办理利用寄递渠道实施毒品类犯罪案件93件109人,利用寄递渠道实施枪支类犯罪案件35件36人。两类犯罪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寄递违禁品犯罪类型主要集中于寄递毒品、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案件,而且以毒品类犯罪居多。二是寄递违禁品犯罪数量呈明显增长态势。三是寄递
违禁品犯罪危害严重,以寄递毒品犯罪案件为例,由传统的冰毒、海洛因等转向新型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四是寄递违禁品犯罪查办难度加大,不法分子利用寄递渠道实现人货分离、人资分离,并通过境外聊天软件、虚拟货币支付平台等方式隐匿罪证,犯罪打击的难度越发加大。
检察官介绍,在办理寄递违禁品案件中,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快递行业监管部门和企业高度重视。一是寄递行业落实监管存在疏漏,收件验视及实名收寄尚不能完全保证;寄递企业在过机安检环节仍存在疏漏;快递从业人员缺乏对毒品等违禁品的辨识能力。二寄递行业新业态的监管盲区,比如:智能柜存放物品功能暂不需要实名认证即可使用;智能柜存放物品暂无相关查验复核功能,无法对存放物品的性质作出判断。三众包、闪送、顺风车等新领域,从业人员往往是兼职,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监管主体,容易为寄递违禁品违法犯罪所利用。
虹口区检察院经过走访研究,对寄递行业的规范和监管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是寄递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建立行业从业人员名录库,按时向监管部门备案。二是寄递行业监管部门、快递企业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安全和法治教育,提升寄递从业人员辨别常见违禁品的能力,鼓励从业人员发现和举报涉违禁品类的违法犯罪活动。三建议寄递企业严格落实寄件人实名信息检查和收件验视,特别是完善网络平台的应用,将实名信息检查落实到位。四寄递企业应当在快递点、智能快递柜醒目处张贴宣传警示标语,提高寄递用户的法制意识。五监管部门应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各寄递网点的日常巡查管理。六建议监管部门加强与司法机关的信息互通,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查验,强化违法犯罪惩处的合力。
下一步,虹口检察院将定期召开区域内快递行业座谈会,通报打击寄递违禁品犯罪活动,促进寄递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刑事预防和打击职能,与公安机关、监管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共同加强对寄递安全的监管力度;通过法治宣传提高寄递业员工法律意识和违禁品的辨别能力,与邮政管理部门共同把好寄递渠道入口关。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