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海上客 > 正文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灾还是人祸?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董小姐     编辑:尹尚胜男     2019-04-13 13:25 | |

  【新民晚报·新民网】事发时,因施工单位对降雨存在侥幸心理,未及时下令停止施工,反而迎暴雨而上,逆洪水而行。虽然目前停工进行全面整改,但一意孤行“施自己的工”的代价,是赔上了原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截至4月12日23时,共有10人死亡、1人失联,目前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事发于4月11日21时40分许,深圳市罗湖区桂园、黄贝片区遭遇瞬时强降雨,短时暴发的洪水冲入正在作业的暗渠。22时10分、22时55分警方先后接到两处清淤作业工人躲避不及被雨水冲走的警情。一处西湖宾馆施工段,一处在东湖公园施工段,虽全力搜救,但事故遇难人数已从2人增至10人。

  暴雨洪水来袭,多数人本能反应认为“此乃天灾,不可避免”。但也有另一种声音发出“逢雨必涝,恐不仅是天灾”。天灾还是人祸?尚无定论,但小编通过搜索发现了部分佐证,事故发生前两小时,也就是4月11日20时左右,深圳市气象局先后发布了4次天气预警,包括冰雹黄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暴雨黄色预警和大风黄色预警。难道意外发生是因为没有接到预警?

  据福田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称,深圳于4月初进入汛期,昨晚接到气象预警后,于19时12分在工作群转发天气预报,20时30分转发了黄色暴雨信息,21时28分要求施工单位阻止人员对凤塘河施工围堰进行相关处理。而预警的发出即为提醒市民在极端天气发生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注意加强防范。

  那么,事发前,接到预警的施工方在做什么呢?根据福田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涉事项目是深圳河湾水质提升的重要工程项目之一,主要负责清淤,让雨水干净地流入深圳河湾,事发时,因施工单位对降雨存在侥幸心理,未及时下令停止施工,反而迎暴雨而上,逆洪水而行。虽然目前停工进行全面整改,但一意孤行“施自己的工”的代价,是赔上了原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暴雨是自然现象,没人能够阻挡,但因其管理松散、对气象预警漠视的“致命决策”,不能姑息。而站在更大的层面分析,下水道不通畅、河道堵塞,如果能未雨绸缪地规整、防范,是否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剧发生?事实上,深圳作为暴雨偏爱的城市,早些年就提出过大小不等的警告。

  2018年,66年一遇的暴雨,导致布吉、罗湖、盐田多处被淹,积水超1米深,城市停水停电生活中断。

  2017年5月,又是暴雨,5458辆公交车停运、2000辆汽车被淹、广深线动车停运、深圳航班取消130班次,全市20多处内涝,而在同年3月30日,深圳的另一场暴雨,带走了两个鲜活生命;再往前推,仅2013年一年,深圳就因暴雨发生过10次地陷,6人死亡、多人受伤。

  连年“暴雨倾城”的血的教训,令人忍不住质疑:这座自称国际化大都市的深圳,为何连一场暴雨都应对不了?深圳一位规划界人士指出有其历史原因,上世纪80年代,深圳将高寒少雨的苏联模式复制过来,并未考虑到南方多雨的实际情况,实践中弊端凸显、水土不服。一方面,深圳大部分的排水管道按照一年一遇来建设,一年一遇的标准相当于每小时降雨强度约50毫米,自然无法应对更多的降雨量;另一方面,深圳100万人的原始规划人口,要超负荷服务1800万人,显然是“小牛拉大车”吃不消。

  但历史“原罪”并非“不作为”的借口,相比之下,两个“正在进行时”的问题是可以改善的:一个是城市发展时,必须先解决配套,再着手建设,必须明白一点“快并不意味着好”;另一个内涝最严重的地方,往往都在“原关外”的龙岗、宝安片区,改变关内关外“区分管理”,也是改善排涝的关键举措。

  与深圳一江之隔的香港,高楼密集、街道狭窄、每年降水量2400毫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暴雨“冲伤”,如今虽然也遭遇过暴雨袭击,却未再发生过内涝、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又是为什么?

  一方面拿出全年财政的十分之一投资雨水排放系统。通过兴建雨水排洪隧道,将雨水在山上拦截,通过引流入大海等方式,分流掉市区30%的雨水。比如,2012年耗资34亿港元兴建的“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可截取港岛北部约三成的降雨量,足以应付港岛北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大大纾缓中环、金钟、湾仔及铜锣湾一带的水浸问题。

  另一方面,在特别容易发生水浸的区域,还特别修建蓄水池暂时保存雨水,之后再通过水泵将雨水排走。这个系统可以帮助香港市区抵御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降水量。其中,2015年完工投入使用的香港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容量为6万立方米,差不多有24座标准游泳池那么大。

  跑马地蓄洪池

  此外,香港还综合国际经验,因地制宜,联合12个部门制定了《天灾应变计划》,每当出现水浸情况,香港渠务署紧急控制中心便会激活,除了渠务署和合约承办商的人员,会24小时值班候命,消防处、警务处、医院、飞行服务队各司其职,灵活调配防洪资源。

  多年来,虽然香港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城市水浸风险越来越大,但是香港水浸黑点却越来越少。截至2018年3月,香港的水浸黑点只剩下6个了。

  雨果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文明社会中一切卑鄙丑恶的东西,一旦用不到了,就会被扔到下水道。”那么,深圳的城市良心呢?原因找到了,经验就在身边,在认清问题之后,能否真正落实到行动?每一次暴雨过后,“看海模式”还要持续多久?历史欠账能否彻底解决?希望这样的问责,别再以生命为代价。

  (新民晚报 董小姐)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