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邱瑞敏 吴慧明 | 生逢1940,我们这辈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南瑶     作者:吴南瑶     编辑:徐婉青     2018-11-12 17:16 | |

邱瑞敏和吴慧明夫妇的艺术和生命连在一起,他们的作品,是一代人走过的艺术轨迹,也是爱的誓言。

11月9日,上海艺术圈的邱瑞敏、吴慧明夫妇继去年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100件作品后,推出了名为“同道”的艺术研究展。

 “我们同年同月生,同一个学校毕业,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路同道,携手在艺术探索之路上。”握着邱瑞敏的手,吴慧明说。

2008年奥运会期间,邱瑞敏曾经无私为本报奥运专版,每日配画当日焦点人物,与《新民晚报》友情亦深。

被命运垂青的孩子

去年,邱瑞敏、吴慧明夫妇两人无偿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百件毕生创作的绘画、雕塑原作,这一成体系的重量级捐赠,引发了很多关注。

“我们俩,无疑是同辈人中的幸运儿。”

喜爱绘画的孩子何其多,夫妻二人都是十五岁即考进了上海美专,接受正规训练,“当我踏入美专的素描室,四周摆满着由颜文梁先生从法国带回的古希腊和罗马的石膏像,耳边回旋着贝多芬扣人心弦的乐章,心脏简直激动得要跳出胸膛,如同进入了艺术天堂。”邱瑞敏回忆道。

这些被命运垂青的孩子,每日接受的都是名师的指点:颜文梁先生传授色彩学和透视学的原理,张充仁先生讲解人体的构造,李咏森先生负责水彩画写生,素描课则由孟光先生主持。被分到中等美术专业的邱瑞敏还要学习中国画、装饰画、连环画等,有幸还能听江寒汀、唐云、程十发、应野平、俞子才等老先生的讲课。

上台前  油画  邱瑞敏

上世纪60年代初,物质还很匮乏,学生们平时用来画素描的纸都是废纸品商店的落脚货,称斤买来的。到了月底要交速写、素描的作业,墙上会贴出每个同学的数量和分数,基本上都有七八十张以上。三年没日没夜地奋发学习,两人双双进入了大学部,邱瑞敏进了油画系,吴慧明则因为“身体结实”,被指定为唯一一个学雕塑的女生。

西方的油画传入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从西方学习回来,半个世纪后,第二代从俄罗斯绘画汲取养分,奠定中国油画写实主义基础。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邱瑞敏、吴慧明作为第三代从艺者,有幸亲身受到两代油画家们不同艺术观念的滋养和引领。一方面,吴大羽和周碧初们早年留学法国,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给予了他们早期对于表现主义朦胧的认识,并为以后艺术的嬗变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俞云阶和张隆基们崇尚写实的时代主流更深刻地成了他们艺术起步阶段的师法对象,细心观察、分析形体严整、构图匀称、精雕细琢,也令第三代艺术家练就了一身扎实的“童子功”。

“我们这辈人,很传统,创作上原本有很多‘清规戒律’,但最终还是可以走出来,我依然感激之前受到的所有严格的训练。现在我还是会不断告诫学生,地基要打好,再求自己的风格,艺术不能急功近利。”


珂珂 石膏 吴慧明


并肩努力的日子

纽约联合国大厦前的玫瑰花园里,两个体态丰满的少女相向而立,昂首展臂,共同高擎着人类的故乡地球。这座铜质雕像就是出自吴慧明之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夫妇俩一先一后来到了纽约普拉多美术学院,那尊雕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成了他们对艺术拳拳之心的见证。

那时候,邱瑞敏先是与陈逸飞合作了《在党的一大会址上》(1977)。而后,又因与靳尚谊合作的《共商大事》、独自完成的《战友》先后被选中展陈于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故居,奠定了自己在油画圈的声望。差不多时期,吴慧明则在南京雨花台参与创作了著名的受难烈士群像。在国内,两人已是响当当的艺术家,到了美国,栉风沐雨,事无巨细都须亲自动手。

“我的语言不行,在美国,一切都要靠他。”吴慧明道。预计成型的雕塑有4米高,没有合适的空间根本无法开工,邱瑞敏陪着吴慧明和学校沟通,最后落实了一个仓库做临时工作室。推门的刹那,看见外表密不透风的大仓库居然屋顶是玻璃的,“雕塑最好要有自然光,那一刻,我心存感恩。”从搭脚手架开始,到买雕塑泥和每一颗钉子,铁匠、木匠一肩挑,从开始的焦灼、担忧到慢慢放松下来,心中重新充满创作的激情,邱瑞敏就是吴慧明身旁的一根定海神针。校园里的梧桐叶绿了又黄,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无法清晰复述有多少联合国重要官员出席了典礼,但吴慧明清楚地记得,1990年10月1日雕塑落成的日子,不仅因为当天是祖国国庆,也因为这是两人又一个爱的纪念日。

山水 玻璃钢 吴慧明


因艺术而纯粹的人生

1986年,邱瑞敏独自一人在普拉多做访问学者,他始终记得吴大羽先生的嘱咐:“一定要看原作,去研究它”。一年访学结束回到上海,第一时间,大羽先生就请人传话,召邱瑞敏到家中小坐。先生很仔细地询问了邱瑞敏在国外学习的事宜,请他讲诉“泡博物馆”的心得。最后,大羽先生回忆自己1920年在法国看马蒂斯的画,对邱瑞敏说“那时我还看不懂,现在才刚刚看懂。”邱瑞敏当下大悟,翌年再去,重新踏进大都会博物馆,比之前更为废寝忘食,拼命琢磨其中的奥妙。

威尼斯小巷  油画  邱瑞敏


1990年,油雕院20周年展,邱瑞敏交了一组风景画,特别是在威尼斯写生的那些,让人惊呼“小邱变了”。作为受到传统写实教育成长起来的一辈人,邱瑞敏感应到了早年吴大羽、周碧初先生们在自己心中的投影,他开始大胆捕捉大自然的光芒,去表现自己内心色彩,朦胧的印象代替了照相式的写真,更注重情感的流露。他开始隐藏自己的笔触,“我常常觉得自己可以把一幅画一直画下去,没完没了地画下去。”而这时,吴慧明会直言不讳,“我就是那个让他停笔的人”。而也只有这时,两人才会难得地红一下脸。

尽管两人同是美专学生,但真正走到一起,还是被分进油雕院以后。那时,一个是油画组的班长,一个是油雕训练班的支部书记,工作之余,一起到井冈山深入生活,背着行李去拉练,渐渐地生出一份不同于旁人的情愫来。“为艺术奋斗终身”,当年的誓言依然在耳,数十年的时光就这样心无旁骛地过去了。

邱瑞敏夫妇造访周碧初老师家,把出版的画册请老师指点

油雕院工作的日子里,邱瑞敏夫妇印象最深的是大羽先生的口头禅“不必了”。那时,吴大羽先生住在延安路靠近瑞金路的新式里弄,工资常常几个月都不去拿。院办隔一阵子就上门送去。请大羽先生点一下,大羽先生答:不必点,你用我用都一样。

还有一次,《美术》杂志刊登了大羽先生的一幅作品作封面,却把画登倒了。杂志社登门道歉,大羽先生摆摆手,“不必了,从宇宙上看就是这样”。

大羽先生后期身体很差,吐血,学生们去看他,他只淡淡说,我的躯壳无所谓,我的精神会永远在。

“我们这一辈人,很幸运和老先生们能有一些交往,他们就是我们的镜子、榜样。所以,我们这一路走来,对生活没有要求,心里也只有艺术。”

去年,夫妻两人将自己最好的100件作品无偿捐献给了中华艺术宫。其中有一幅1986年邱瑞敏为吴慧明画的题为《雕塑者》的油画,画面上,以吴慧明为原型的女雕塑家眼望远方,神情充满着对未来的渴望。“每个人都离不开所处的历史环境,我们两人的作品清晰地显示了一代人走过的艺术轨迹。艺术和生命连在一起,我们俩这一辈子和艺术没有分离过,接下来的岁月,也将继续和艺术同行。”邱瑞敏道。(吴南瑶)

邱瑞敏、吴慧明夫妇近影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