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站在老港 眺望上海“垃圾分类”新时尚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纪红建     编辑:吴南瑶     2018-11-18 15:32 | |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万多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全国排行老大,她的垃圾去哪儿了?她又是如何保持城市干净整洁的?跟随小区的一袋垃圾,我踏上了探寻上海“垃圾分类”的征程。

老港固废基地远眺  

那分明是一片绿洲

  前不久的一天,上海市虹口区某小区的塑料垃圾桶边。

  7点40分,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士,一手牵着女儿,一手提着一只黑色垃圾袋,急匆匆地朝垃圾桶赶来。

  “您好!请等等——”我问,“您对垃圾分类了吗?您知道垃圾将会去哪儿吗?”知道女士着急赶路,我弱弱地把两个问题一起问了。女士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应该对垃圾分类,但哪有时间呀!孩子都弄不过来呢!你说垃圾去哪儿了,还真不是很清楚,是不是埋在了海边呀!”

  当我再次开口想问她一点什么时,女士扔了垃圾拉着孩子匆匆跑出了小区。

  8点15分,一名拾荒者背着编织袋来到了垃圾桶边。女士黑色垃圾袋中的塑料饮料瓶连同拾荒者编织袋里的废书、易拉罐、泡沫塑料等,一同被“遣送”到就近的废品收购站。但袋中的其他垃圾,如骨头、菜叶、果皮等,则是另一番命运。9点30分左右,它们被环卫工人丢进垃圾车,随即被运往虹口区垃圾中转站。在这里,对垃圾进行压实、除尘除臭、站内监控、称重……一番处理后,它们又被运到位于虎林路950号的虎林基地。虎林基地,是目前国内吞吐量最大、集压缩、中转、运输为一体的生活垃圾内河集装转运系统中的重要枢纽。在上海,与虎林基地并驾齐驱的是徐浦基地。

  此时的虎林基地异常忙碌。环卫车辆一辆接着一辆直接驶入二楼,停在卸料坑前的号位上,将车上的垃圾卸入巨大的卸料池之中。黑色垃圾袋中的垃圾通过卸料池进入压缩腔,在预压仓进行分次压缩,随后压缩好的垃圾会被推入特制的集装箱,被专车送入港区码头,等待装船运往老港……

  老港是什么?

  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也,距离虎林基地约80公里,在东海之滨一个叫老港镇的东首;承担着上海市60%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置,自33年前营运至今累计填埋处置生活废弃物7000余万吨,相当于为每个市民处置生活垃圾近3吨……

  了不起!

  到达老港,已经是第二天上午,又是个阳光普照的上午。

  这是我想象中的老港吗?我揉了揉眼睛,分明不是呀!

  干净清洁的河道内,集装箱船来来往往,激荡起朵朵美丽的浪花;这哪是垃圾码头,完全是现代化的港口,桥吊林立,机械化操作;不远处,是风力发电机匀速转动,就连路灯都是风力发电加太阳能发电的;填埋场内部推土机、挖掘机,正在轰隆作响;浓浓的白烟飘向天空,那是焚烧炉在忙碌;集运车迈着有节奏的步伐,在干净整洁的马路上来回穿梭……这哪是垃圾填埋场?垃圾制成品成了一道道靓丽风景线,我显然行走在一个“生态公园”……

  填埋现场

走向滩涂,一路荆棘

  年近六旬的赵进,是一名老环卫,也是上海环卫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我是1977年进的环卫系统,具体在上海环境卫生水上运输公司。那时的生活垃圾非常单一,主要以有机物为主,所以是一种非常抢手的肥料。在船上我主要负责把上海的垃圾运到浙江。但后来改革开放了,江浙两省发展了,不需要我们的垃圾了。而此时,上海日均废弃物已接近四千吨,近郊可供填埋的沟浜洼地所剩无几。当时告急电话一个接一个。”老赵说,“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反复探勘考察,专家们最后将目光聚焦在东海边的老港:这里海潮稳定,水系便利,不必动用可耕地面积,不与渔牧粮棉果蔬花木争利;远离居民集聚区,滩涂以年均50米左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具有广阔而持久的发展空间。于是,择定在老港镇东首,人民塘外,朝阳农场与滨海的交界处建设一个标准化卫生填埋场。”

  1985年3月12日,“上海市环卫建筑垃圾堆场”筹建组成立。这年底起,一支支建设大军相继云集老港基地,在沉睡百年的东海滩涂摆开基本建设的战场。然而,走向滩涂的上海人,却一路荆棘。

  王战华,第二分公司经理助理。1989年10月,19岁的他从上海环境卫生技工学校毕业,分到了老港处置场。他从基层驾驶员干起,开垃圾车,一开就是13年。“当时我开的是8吨的老黄河卡车,最多的一次我一天运了70车。热天填埋场温度有40多摄氏度,没有空调,汗流不断。驾驶室里,既是臭味,又是汗味,几种味道混合在一起,能把人熏昏。有时人家问我,在哪里工作?我都不好意思说,怕人家嫌弃。雨季不仅苦,还很险。一下雨,开进填埋场的钢板桥就会浮起来,钢板与钢板之间就滑开了,中间就会有口子。我们看不清路了,只能凭经验,弄不好,车子就陷进去了,有时还会翻车。一天下来,满身是泥,洗车的时候,水枪溅到身上,回去后根本洗不干净。”王战华回忆说。

  其实最让王战华他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两支顽固的队伍——苍蝇和“拾荒”者。

  “当时一到夏天,苍蝇满天飞。穿白色衣服进老港,肯定变成黑的;车子挡风玻璃上都全是苍蝇;有小伙谈对象,跟女朋友约会,头上打了摩丝,一回到老港,苍蝇沾满头。最可恶的是苍蝇和我们抢饭吃,有时一不小心就吃下了苍蝇,好在苍蝇体内含有高蛋白。”

  “由于建场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敞开状态,外来人员就三五成群进入填埋区域拾荒谋生。垃圾一扔,他们就一窝蜂地围上去,非常不安全。最多的时候几百人拾荒,严重妨碍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环境质量。”昨天的记忆,老港人有辛酸,也有泪水。

 井井有条的填埋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胸襟坦荡,即便风浪,也能从容面对。

  2004年上海环卫“事转企”改革,剥离、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老港处置场过去的优势没了,行政身份一下子跑了。

  “虽然老港处置场不易,成绩不俗,从当初的4.1平方公里发展到29.5平方公里,但优势没有了。以前是事业单位,虽然从事的是环卫工作,但心里总有种优越感存在和支撑着。现在靠什么?靠信念!当时我们说,我们从事的是慈善事业,是造福社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是处理垃圾的人没错,但我们人不垃圾,心灵是洁净而高尚的。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神圣岗位,辛苦我一人,清洁千万家。”赵进回忆着说。

  思想观念改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老港处置公司又向现代化企业挺进。

  “对于老港和上海环卫来说,2010年世博会是个契机,更是次蜕变。以前我们垃圾全是散装的,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效率低,2010年我们换成了以集装箱为主。现在一天就能卸12000多吨了。效率越来越高,完全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老港处置公司党委书记黄雄说,“更重要的是,2011年5月,老港五期综合填埋场、焚烧发电项目的动工,标志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朝着减量化、无害化、多元化、多样化方向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也是上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大举措之一。”

  今天,老港那支顽固的队伍——“拾荒”者,早已无影无踪了;苍蝇还有,但早已溃不成军;填埋垃圾的比例越来越小,焚烧垃圾的比例越来越大;绿化面积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好……

  集运码头

小舞台,大梦想

  老港人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舞台小,不太受人关注,甚至存在偏见和歧视,而放弃自己探索与追求的梦想,相反,他们总是满怀热情和激情,迎难而上。他们用聪明与智慧,用不懈追求和责任担当,让发明专利一个接一个,“全国文明单位两连冠”、“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十五连冠”等荣誉接踵而来……

  周海燕是老港发展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

  “周海燕是我们老港处置公司的总工程师,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燕固废治理创新工作室’,下面有一室五站,现有工作成员16名,特聘技术顾问6名,他们紧紧围绕老港的核心工作进行创新研究,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提高效率。”

  “周海燕是建设部劳模,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个女同志,在一个垃圾场干出这样的成绩,真是了不起啊!”

  一进老港,我就听到许多关于周海燕的故事。然而,我一见到她,就感觉到了这个上海女人特有的干练与执着。1991年7月,周海燕一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毕业,就分到了老港。她很清楚地记得,到老港报到的那天是星期五,当时老港还很偏,很荒凉,也没有公交车,办公室都是临时板房。但农村出来的周海燕没有觉得任何不适,报完到,她就跑到填埋一线实习。虽然天天生活在臭气中,与苍蝇为伍,但她不仅熟悉了填埋的各种程序与处理方式,更是对填埋场进行了环境监测,并进行了分析化验,得到了第一手数据。为了真正融入老港,熟悉各项业务,后来她又主动到了码头和车队实习。这一切,都为她后来的技术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周海燕告诉我说,老港的填埋技术在全国领先,最早是从垃圾车开始的。那时垃圾松软,车子根本开不进。于是,她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种钢板,铺在垃圾面上,作为车子进填埋库区的路,也就是钢板路基箱。由于车子能够安全快速开上垃圾山,这种钢板路基箱还申请了专利。类似于此,老港的科技进步发展奖很多,专利也很多。然而,当我问她,能不能说说研发的远程遥控推土机时,她却轻描淡写地说道,真的没什么好说的,这是我们这个团队集体的智慧,功劳是大家的。

  操作远程遥控推土机,感觉如何?对此,我充满了好奇。

  我找到了远程遥控推土机司机唐周宝。1985年出生的他,个子高高,文质彬彬。“在推土机上操作,如果在夏天,既热又臭,还颠簸,也不安全。远程遥控推土机,让人机分离,我们坐在离现场几百米远的地方远程操控,环境舒服了,强度降低了,不颠簸了,还非常安全。”唐周宝说。

  唐周宝说,“虽然我们老港现在只有一台遥控推土机,170匹的,花了两百多万,但以后是一种趋势。周总说了,以后不仅推土机要遥控的,挖掘机也要是遥控的,要逐步全面实现人机分离。”

  行走在老港干净的马路上,回味着老港人的讲述,我终于明白:为何7000万吨垃圾化腐朽为神奇,让茵茵绿草逶迤于东海之滨;为何7000万吨垃圾遁形于无迹,为美丽上海画上了绚丽的一笔。

 老港生态苑一景 

站在末端,呼唤源头

  站在末端,我们该回望源头,呼唤源头。

  源头在哪?在千家万户,在每一个居民的思维里,行动中。环卫专家告诉我,处理垃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便是对垃圾进行分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止。比如,为鼓励市民主动、准确参与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分类实效,上海市创建了“绿色账户”这一有效机制。但依然路漫漫……

  此时,我想起那个一手牵着女儿,一手提着一只黑色垃圾袋的女士,我想起了自己平常对垃圾的认识与态度,我想起了……我知道,积习顽固,说易行难,要让垃圾分类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非一朝一夕之功。放眼全球,推行垃圾分类,都需要长期的理念推广、习惯养成……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手乱扔垃圾,搞好垃圾分类,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就会永远在我们身边。我坚信。(纪红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