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整复外科之父”张涤生院士二三事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穆雄铮     编辑:钱卫     2018-12-19 17:55 | |

张涤生院士

1.整形外科是一门“迷宗拳”

  1984年,我进入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那年张涤生教授已近70岁了,但他还是每周出现在手术台上。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第一次见到张教授时,他刚完成一台手术,给我提的第一个要求是要我写自己的名字。这使我想起了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听说他的学生入门的第一次考试是画一幅画和解释一段古文。我多少还是有点紧张,好在以前练过几天毛笔字,便龙飞凤舞地写好了自己的名字。张教授看了一会儿我的字,说道:“艺术是整形外科的基础。整形外科是外科领域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医学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需要不断创新。”

  当时,我对张教授的话领会并不深。学外科就是要练一把专业的手术刀,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令我疑惑的是,张教授给我安排的计划是先到相关的近10个科室去轮转3年,如烧伤、麻醉、普外、骨科、眼科、五官科、脑外科、口腔科、泌尿科等。就这样,我按着张教授的计划,整整轮转了3年。3年后,当一起来院的其他科室的同学已能独立诊治病人,能独立完成胆囊、甲状腺等手术时,我才刚刚结束轮转,连本专业的门还没有摸到。再看一下张教授给我们圈定的参考书目,除了整形外科的专业以外,更多的是相关学科的参考书和杂志。张教授对我们说,作为整形外科的医生,成熟起来肯定要比别人晚,看的书也要比别人多,要“从头看到脚”。

恩师如父

  那时的我,多少有点彷徨。但我还是按照张教授的话,苦练整形外科基本功。这期间,每隔2至3周,张教授都会请上海美术学院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教我们素描和雕塑的基本知识。还有专业摄影师来给我们讲授如何用光、如何取景。那个年代,照相机还是奢侈品,但整形外科医生几乎人手一架照相机,并不是用于炫耀和游乐,而是用来记录各种稀奇古怪的疾病,捕捉创新手术的灵感。

  渐渐的,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治疗的内容大多是其他专科无法解决的问题,是跨学科跨专业的难题,没有程式,没有标准手术方法,也没有作为整形外科的主体疾病。举例来说吧,眼科的范围就在眼球周围,五官科的范围就在耳鼻咽喉,口腔科的范围就在口腔,等等;而整形外科什么都做,有眼眶的手术,有开颅的手术,有鼻和耳的手术,有时还做输卵管再通、尿道下裂等妇产科、泌尿科的手术。

  我向张教授说了这个看法,张教授笑了,他说:“整形外科从历史和发展来看,就是没有程式、没有标准手术方法的‘迷宗拳’,它是学科合作和交叉的产物,是外科学的一棵奇葩。我之所以要你看那么多相关专业的参考书和杂志,就是要你摸到其他专业发展的脉络,并用我们的知识和创新,解决临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整形外科从来就是在学科交叉中发展起来的,以后也必将在学科交叉中求得发展。”

95岁高龄张涤生院士(左)会诊病人后同作者合影

2.生活和艺术是整形外科的灵感源泉

  一次,我见到了张教授以前手术的病人。那是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队员,在雪山上冻坏了整个鼻子,经过张教授的巧手,再造的鼻子和真的一模一样,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要知道,鼻子是立体构造,再造手术既要让额部转过来的皮瓣成活,又要外形逼真,无论是手术功夫和美学造诣,缺了一丝一毫都不行。

  我还亲耳听到了被国际整形外科同行称为“中国卷筒技术”的张氏阴茎再造的构思过程。那是在一次外出参加会议的火车上,张教授思索着如何为一个阴茎被机器完全扯断的病人再造阴茎,基本思路是选用当时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皮瓣”的前臂皮瓣作为重建的组织来源,但是阴茎有形状,中间还包着一个尿道,既要勃起,又要能小便,很难。张教授的思路突然被邻座小女孩的手工剪纸吸引了,他浮想联翩,从七巧板,到手工纸,这样折,那样折……嘿,思路出来了。张教授将前臂皮瓣分成了几个部分,正折、反折,最终卷成了一个既有外形、又有尿道的阴茎。张教授在告诉我这个思维过程的时候,总结了一句话:生活和艺术,是整形外科的灵感源泉。

  张教授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情趣,他每天除了看报,还要做剪报,而且持续几十年,一直坚持到现在。一些报纸中的小新闻,会被张教授相中而大放异彩。有一次,他在外地的一份小报上发现了湖北的一段新闻:一个女孩先天性心脏裸露在皮下,没有胸廓保护,9年来都在家人的严密监护下,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张教授马上设法和孩子的家属取得联系,为孩子施行了再造胸廓手术,并取得成功。随即,这条新闻在国内外引起共鸣,“给心脏造一间房”成了当时网络的热门话题。

作者与张涤生院士(左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张教授在他从医的道路上,创下了中国整形外科的多个“第一”:第一次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淋巴水肿,并成为迄今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法;第一个在国内开展高难度的眶距增宽症矫正手术,手术那天连续做了10个小时;第一个应用带血管肠段移植为食道缺损病人重建食道,等等。张教授曾获得国家和上海的诸多高级别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被国际整形外科界奉为中国的泰斗。

  张教授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掌握好一把手术刀只是成熟的起步阶段,而要成为成功的外科医生,尤其是整形外科医生,功夫在刀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成功的关键。

张涤生院士逝世后穆雄铮教授书写的挽联

  张涤生(1916.6-2015.8),江苏无锡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一级教授,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整复外科之父”。1941年张涤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64年首创远红外线烘绑疗法,1966年完成中国首例断指再植成功,1976年完成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1982年完成世界首例一次性阴茎再造手术,1996年完成中国第一例胸壁修复手术,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穆雄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教授)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