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纪实|“凡人”查医生书写的英雄日记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郭影     编辑:钱卫     2020-04-29 16:00 | |

  今天下午,新民晚报市民读书会举行首次云上直播,邀请三天前正式上架的《查医生援鄂日记》作者查琼芳分享书中故事。

查琼芳医生

  我们的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有人逆流而进。

  《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医生亲历的抗疫日记,撰写者是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生。

  查琼芳是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这支医疗队是最早从上海出发、最少思想准备的一支队伍,是最少成熟经验参考、早期防护物资最不充足和防护条件最不完整的一批人员,同时也是拯救最危重病患者的一群勇士,是奋战时间最长的一支医疗队。查琼芳在工作之余,每天向后方发回一段日记,以抗疫一线医生视角,记录这场举国之战。

  日前,本报记者先行采访了查琼芳医生及出版方等相关人士,与读者诸君分享书里书外的故事。

出征前,她包了一冰箱荠菜馄饨

  1月23日晚,查琼芳接到支援湖北的通知。何时出发?待命。

  女儿正读高三,得知妈妈即将出征,不响,回房间坐了一会儿。多年来,家人已经习惯了医生工作的突发和紧迫,但这一次非比寻常。

  查琼芳迅速赶往医院,科室让她把口罩等所有防护物资都带走。回到家,简单整理了一些换洗衣物。外科口罩、消毒液、手套、衣物,一个行李箱和一个电脑包是她的全部行囊。

  1月24日,除夕。此去不知归期何时,查琼芳想了想,决定给家里人包馄饨。荠菜、青菜、鲜肉,洗菜、切菜、调馅,包馄饨、摆盘、入冰箱冷冻……一切如常,一切又都那么不一样。

  年夜饭一定要好好吃。全家福、鱼等各色各样摆满一桌子,吃到一半,电话响了,当晚出发,去武汉。查琼芳感觉就像等待楼上的靴子落地一样,悬了一天的心,总算放下了。女儿说,妈妈,我就在家里和你告别,不去机场了……

  虹桥机场4号口,以往除夕安静的候机大厅,此刻人头攒动,“战士”出征,领导送行。24:00,MU5000起飞,在乙亥庚子新旧年交替之际飞上蓝天,“这种人生经历估计只有我们才会有。”查琼芳说。

  1月25日1:26,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纷纷细雨在上海医疗队员出舱时居然已经停止,“这似乎预兆着什么。”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头骆驼”

  查琼芳是所在医疗队里交大医学院系统唯一的“逆行玫瑰”。而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头骆驼”。同行的医生中,有人高血压,有人患糖尿病,查琼芳有肾病。平时科室领导不安排她值夜班,在武汉,夜班她一样上,因为每个人都不容易,都在拼命。

  一个夜班下来,15个小时,浑身湿透。一个10小时白班下班后天已黑,十几个小时只吃了一顿早饭。她就是骆驼,“在食物和水充足的时候大量补充,储存,在需要的时候就把这些能量利用起来。”读到此处,心疼、感动、赞叹、敬佩。而她,是数万名抗击疫情医务人员群体中的一员。

领导、同事、学生眼中的“查查”

  查琼芳1974年出生,1998年从二医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毕业后进入仁济医院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讲:“没挪过坑。”

  大家平时亲切地称呼查医生“查查”。“查查善良、勇敢、靠谱”“查查踏实、朴实、真实”“查查技术上是一把好手”,这是同事眼中的她。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等你》和《勇气》两首抗疫歌曲迅速传播开来,感动鼓舞着人们。两首歌的词作者李佳是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李佳是查琼芳的学生,创作《等你》时,她说:“我很想问问查查老师和朋友们能不能按时吃饭,病房冷不冷……”而《勇气》是她受查医生和全国医务人员抗疫事迹鼓舞而创作的。2月19日,李佳作为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前线。

  3月9日,仁济医院出征雷神山医院的领队张继东副院长来全季酒店开会,查琼芳借光,在到达武汉的第45天终于见到“娘家人”。得知消息一分钟没耽搁冲下楼,看到张院长第一眼,他居然说:“认不出来了,你怎么跟平时不一样了?”“面膜没用吗?”耿直的领导对女同胞说了大实话。后来查医生收到张院长短信:“大年三十送你走,一别已是一个半月,今天发现你眼角纹多了,口罩外的皮肤干了,注意休息,多保重。”这粗中有细在非常时期对“查查”是多么温暖。

68天,远离亲人,经历了最多节日

  《查医生援鄂日记》从1月24日从上海出发写到3月31日落地上海。有心人做了统计,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在两个多月里经历了最多的节日和节气:除夕、春节、破五、人日、立春、元宵节、情人节、雨水、二月二龙抬头、惊蛰、学雷锋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春分、三月三……一年中重要的日子,他们远离家人,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救治,陪伴,安慰,鼓劲,带来希望。他们流汗,流泪,承受压力,忍受不适与病痛;他们焦虑,失眠,面对挫折,学习,分析,总结,分享,努力拼向胜利;他们被需要,被信任,被理解,被温暖,被感动。

  上海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忙到不知今朝是何日;人生第一次戴口罩睡觉;上海医疗队完成首例气管插管和ECMO操作;元宵佳节倍思亲;累到无力说话;做义工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完成隔离病区宣教后就像中度哮喘;病人拿下氧气面罩也要表达对医护人员的生日祝福;“上海方案”与家乡红肠,两种“食粮”一起投喂;沪汉人民是共饮长江水的交情;重症病房的春天已经来临;全能的陈教授;“90后”的担当;感谢司机志愿者们;一定会把医疗队平平安安地带回上海,武汉开始复工了……

  在查医生的日记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每天的日常。惊心动魄,生死时速,拼力救治,挑战考验;病房里的苹果、“满月酒”、“生日会”、分享的防护物资、一对患病夫妻紧握的双手;酒店大厨、快递小哥、志愿者Tony老师、志愿者司机、进重症病房打扫卫生的志愿者……都在她平实、朴素的字句中。

  在这67篇朴实无华的日记里,我们看到情真意切,看到守望相助,看到全力以赴,看到她周围平凡却伟大的普通人。正如陈国强院士在本书序中所言:“就是这些普通人的日常,一点一滴拼出了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线图。”“党中央的领导和全民参与让这场阻击战在两个多月内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创造了人类防疫史上的奇迹。”

  就在查医生于前方和战友争分夺秒地奋战之时,一场突破常规的出版行动也在进行着。3月底,查医生回到上海,出书事宜启动。

责编母亲留言:这本日记一百年以后都有人看

  在本书出版之际,记者致电本书责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吴雪梅约采访时间,电话里传来小朋友的声音,她说:“是我的小孩。”“她知道你在忙这本书吧?”“知道,这段时间陪她的时间不多,我在家里看稿她也在旁边读,还说书出版时要送她一本。”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吴雪梅没能和老人团聚。远在大连的妈妈得知查医生日记要成书出版,在微信朋友圈给她留言:这本日记挺好的,一百年以后都有人看。

  马尾辫,T恤,素颜,在世人眼中,查琼芳和无数医务人员一样,是英雄;在读者眼中,查琼芳出了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留得下来的书,是作家。查琼芳说:我就是个平凡人,是一名医生,现在就想回到医院为我的患者诊治,希望我的女儿高考顺利。明年春暖花开,我想和家人一起去武汉看樱花……(郭影)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