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常书鸿名画《攀登珠峰》背后的故事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成振     编辑:史佳林     2021-09-22 16:08 | |

近日,整理家中旧相册时,先父摄于1978年的几张老照片勾起了我的记忆。

1978年,后来也被称为改革开放“元年”,载入史册的全国科学大会在这一年的春天召开,由此不但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也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

为了大会的成功举办,早在大会召开的半年前,有关部门就成立了大会筹备办公室。作为大会筹备办负责人,我父亲邀请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著名油画家常书鸿先生和夫人李承仙来京,为我国这次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创作大型油画,画室就设在筹备办所在地——北京展览馆。虽然历经数月艰辛,画稿几经反复,但仍迟迟未能定稿,随着大会召开时间的日益临近,年过古稀的常先生不免有些着急上火,我父亲虽也内心焦急,但还是尽力宽慰常先生,并尽可能为其创作提供各种素材和便利条件。

正在常先生为素材选定而殚精竭虑之时,叶剑英元帅为全国科学大会赋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首五言绝句一经发表即被广为传诵,也给常先生带来了创作灵感——科技工作者不正像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那样,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吗。于是,一锤定音,攀登珠峰的素材一经确定,常书鸿夫妇随即满怀激情,奋笔作画,不舍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型油画的创作中。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一幅名为《献给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同志们》的巨幅画作惊艳亮相。

《献给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同志们》

在这幅600厘米×340厘米的画面上,皑皑雪山,重峦叠嶂,高耸入云,巍峨壮丽,一行登山队员正在沿着陡峭山麓艰难攀登。画作构图雄伟,气势恢宏,摄人心魄,极具艺术感染力,观者无不啧啧赞叹,为之倾倒。

画作终于如期“杀青”。常书鸿夫妇、有关部门领导和筹备办工作人员都非常高兴,于是,大家就以这幅刚完成的油画为背景合影留念,以示庆贺。

前排右三常书鸿、右一李承仙、右二武衡(时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后排右二本文作者父亲

前排右二常书鸿、左一李承仙、右一本文作者父亲,后排右二武衡

除了集体合影外,还有一张“三人照”引起了我的注意,照片中常书鸿夫妇分列两旁,中间是一位戴眼镜、着花袄的清秀女子,年约四十,一头干练的短发,面带几分腼腆的微笑。她是谁?原来,当年她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所以并没有出现在和北京领导的合影中。但常先生是特意把她从敦煌叫到北京,一起庆祝这幅心血之作完成的,于是,常先生让她站在中间,专门拍下了这张很有纪念意义的“三人照”,足见常先生对她的格外器重。她,就是后来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彼时,在敦煌莫高窟潜心工作15个春秋的樊锦诗,已成为常先生的得力助手,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高山景行,从这张40多年前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珠峰三人照”,折射出常先生的谦逊人格和对敦煌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之情。

左起常书鸿、樊锦诗、李承仙

1982年10月,常书鸿夫妇又以该画稿为蓝本,合作绘制大型油画《攀登珠峰》(540厘米×340厘米)赠送给母校浙江大学。

1992年4月,常书鸿夫妇将再度合作完成的《攀登珠峰》赠送给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先生,此画也成为常先生晚年完成的最后一幅大作。

因此,常书鸿夫妇以“攀登珠峰”为原始画稿的大型画作前后一共合作绘制了三幅,可见此画稿在常先生心目中所占分量之重非同一般。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敦煌艺术和博大精深的敦煌学研究需要代代传承,而以“攀登珠峰”为主题的画作又何尝不是常书鸿先生本人穷其一生攀登敦煌艺术高峰的真实写照呢。(李成振)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