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新时代奋斗者 | 随性“上海爷叔” 实现“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亚宁     作者:马亚宁     编辑:郜阳     2019-05-13 08:52 | |

爱冒险,爱做梦,聊天说地,畅谈未来……与大众印象中的科学家不太一样,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覃重军,就像一位活泼随性的上海“爷叔”。在链霉菌领域深耕30年,却在第一次研究的酿酒酵母领域“一鸣惊人”的他,面对团队共同创建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坦言自己的成功就是一个普通人的“逆袭”。“相信,更多有天赋的年轻人可以从我的成长中获得信心和力量,取得更大的成功!”

采访对象供图

大胆梦想

“你们不会相信,科学家曾是一个学渣!”覃重军拿着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指着上面一脸调皮的小男孩说,“中学老师说我肯定考不上大学,我就赌了一口气!1983年,出人意料地超水平发挥考上了武汉大学。”得益于当年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倡导的教育改革,入校后的他不像在读理科专业,而是花大量时间博览文史书籍,甚至自学哲学。考研时,“60分万岁”的他只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读研期间,因为课题太难,两年不出成果,他甚至还差点被“退学”,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孙济中校长等领导“慧眼识珠”,他成为该校首届试行的硕博连读生。  

黑格尔小逻辑、罗素西方哲学史、马恩选集、司马迁史记、德国古典音乐……对一名理科生来说,覃重军的书单跨界很多。不过,这些“无用书”却成为他后来科研道路的独特养分。在读博期间,他梳理自己的研究方向,坚定了科研理想,日夜拼搏并写出优秀博士论文。在博士论文结语处,他写下,“对我而言,科学是一条无穷无尽的探索之路,也许一生都会这样干下去。”

又抑或,会成真!循着科学之路,覃重军驾驶着远大梦想,努力攀向一座座科学高峰。在一本普通的记事本上,28岁的他记下了自己的五个梦:在重大基础研究、原创技术、产业化、解决人类疾病和新理论这五大方向上取得卓越成就。在给妻子的情书中,他密密麻麻手写了十几页的人生理想,细细描绘过五个科学梦。说梦容易,守梦不易。“时隔20多年,我都不记得他曾对我诉说的科学梦了。回头来看,他确实在按照自己的梦想之路,一个个变梦成真!”身为覃重军的妻子,同为科研人的方萍很钦佩丈夫的坚定和理想,“他一直是个很纯真的人,有梦就去追,不会想得太复杂。”

小心求证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不管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是实践,国际同行一直走在中国人的前面。覃重军偏偏将重大基础研究的远大梦想聚焦于此。“能不能人造一个真核生物,只有一条线型染色体,集中所有的生长、繁殖、遗传信息在这一条线型染色体上?我后面又把它变成环型,像原核生物一样,彻底打破真核与原核生物的自然界限。”多年前一次散步时的“突发奇想”,五年后登上了《自然》杂志——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团队与合作者,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让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一举成为“领跑者”。

生物学教科书中,将自然界存在的生命体,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含有多条染色体,而且都是线型结构,比如人、小鼠、酿酒酵母等。而大肠杆菌、破伤风菌这样的原核生物细胞通常只有一条环型染色体。就算是该领域老将、纽约大学博克教授团队,穷尽努力也只将天然16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缩减到2条后止步。覃重军团队历经4年、15轮融合,把无数“内行”不敢想不敢做的酵母菌染色体精简到极致,终于将16条染色体合成1条。目前,国内外50多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企业,跟中国团队索要了酿酒酵母材料用于基础研究、工业生产、药物研发。

赤子之心

“我有自己的梦,现在已经完成了两个。一个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创造了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另一个是多年以前推动了多拉菌素产业化,打破了美国垄断。不过,眼瞅着快要进入“老冉冉其将至兮”的年龄,我还有三个梦没有实现呢,必须抓紧时间了!”与很多人不一样,覃重军谈起自己的梦想从不讳言,眼角里依然闪着孩童般的天真!不少人会觉得他是天马行空“说大话”,而懂他的人,并不这么想。

在妻子的眼中,他是拥有赤子之心的普通人,“对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不是挂在嘴上,只在回首往事时才发现,一步步走来的路就是最初的梦。”在同事们的眼里,覃重军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拥有独特思想,“能文能武很内秀”让他在科研道路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敢想敢干。

接下来,覃重军想对人类的健康疾病有贡献、在生命科学体系做出开创性工作。“我要做的东西一定是瞄准特别重大的需求,尤其是我觉得对人类的健康疾病有贡献是作为生命科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可能比我发100篇NATURE文章都更令我激动。”

从去年成果发布至今,覃重军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耀眼的一次亮相”,“科学家一次次走到镁光灯下,于我不太习惯。但我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在科研的寻找与发现中,获得启示得到激励。”无论多忙碌多喧嚣,他每天都会坚持独自散步,在独处的宁静中,让思想任意驰骋,让科学思考深入再深入。

“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想象,靠想象力打开未来的一扇扇大门,第二天,冷静下来,靠理性选择其中正确的一扇。”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相关阅读】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诞生”在上海!中国实现合成生物学里程碑式突破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