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上海科技70年 “创新宝贝”真不少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亚宁 郜阳     作者:马亚宁 郜阳     编辑:任天宝     2019-10-02 09:03 | |

图说:上海超算中心计算机科技馆里,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自主研发“神算子”们 来源 东方IC.jpg

图说:上海超算中心计算机科技馆里,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自主研发“神算子”们 来源/东方IC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最近,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的耳畔都流淌着同一个旋律。70年,上海科技发展依偎着祖国的怀抱,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在众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走进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330余家市级科普基地,新中国的创新之路,上海科创建设的累累硕果,历历在目。

   从这个国庆开始,哼唱起心中的优美旋律,到遍布上海的科普网络里去走走看看。你会发现,上海科技70年的“创新宝贝”真不少,科技领域唱响的“我和我的祖国”,是那样深沉,那般执着。

图说:多台最新科技的3D打印机打印出一千个立体的“中”“国”文字,拼成公共艺术互动装置 采访对象供图.jpg

图说:多台最新科技的3D打印机打印出一千个立体的“中”“国”文字,拼成公共艺术互动装置 采访对象供图

   3D打印“定格”辉煌

   “两弹一星”、北斗导航、中国探月工程,C919大飞机……走进位于宝山智慧湾的上海科普公园,科普橱窗正在“上演”新中国科技成就大事记3D打印科普展,一件件精巧美妙的3D打印作品,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新中国的创新故事。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领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在移动通信、现代核电、载人航天、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走过一件件展品,犹如钻进中国科技创新的时光隧道,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被最新3D打印技术“定格”。

   科普橱窗旁,2019国际3D打印嘉年华“千人打印”点亮“中”“国”。中小学生、海外留学生、离退休干部、艺术家、音乐人、科技工作者、自闭症儿童等千余人书写的“中”“国”文字,通过先进的智能建模技术把每一个文字都转换成三维模型,再通过多台最新科技的3D打印机,打印出一千个立体的“中”“国”文字,拼制成一件情意浓浓的公共艺术互动装置。“国”中有“中”, “中”中有“国”,寓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从无到有,翻天覆地的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寓意着全球海内外各界人士共筑伟大中国梦。

图说:ZFQ-1型气象传真发片机当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摄.jpg

图说:ZFQ-1型气象传真发片机当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摄

   “国之利器”更快更强

   张江郭守敬路585号的二层,“藏”着一座中国超算博物馆——上海超算中心计算机科技馆。3D打印科普展上的微缩版“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在这里有原型。同时,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四台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首台亿次巨型机“银河-Ⅰ”,首台千亿次计算机“神威-Ⅰ”,以及首台十万亿次的“曙光4000A”和百万亿次的“魔方”,在此“四世同堂”。

   其中,“银河-Ⅰ”是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始祖”,研制于1978年启动,1983年完成。“银河-Ⅰ”不仅是一项巨大的科技成就,也像是一件工艺品:每块电路板背后密密麻麻的焊点,都是手工一个个焊上去的;机柜里密布如发的数万根连线,都是靠人手一根根接通的……

   从0到1,从1到“世界第一”,上海超算中心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公众开放的超级计算中心,开启了世界超级计算领域的“中国时代”。自1978年我国启动首台巨型机“银河-Ⅰ”研制以来,目前已在天津、深圳、济南、长沙、广州和无锡建成6个国家级超算中心,13次拿下世界第一。举国之力所铸就出的“国之利器”,让“中国计算”更快更强。

   公开多个全国“第一”

   上海气象博物馆位于原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从1872年至今一百多年间,进行了连续的气象观测,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日前,上海气象博物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气象成就展开幕。

   成就展展出了上海气象70年间创造了全国气象事业多个“第一”的历史影像资料:最早开展数值天气预报的地区,建设我国第一个城市气象观测网,全国第一个区域气象中心,建设我国第一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很多图片资料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本次展览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特别开设了“小小预报员”体验岗位,在这里,观众可以自己制作发布天气预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气象博物馆三楼大厅里,陈列着一台1980年代使用过的ZFQ-1型气象传真发片机。它灰色的外壳,因年代久远,已有几处油漆掉落。一张泛黄的图纸裹在外侧的卷筒上,那是手工绘制的东亚地区地面天气图。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和上海海洋气象台主要通过传真发片机对外发布天气形势信息。而华东地区气象台站和海上船舶等用户在固定的时间通过约定的频率接受天气图信息。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