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江晓原:上海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超20“为国争光” ,下一步应建立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董纯蕾     作者:董纯蕾     编辑:陆佳慧     2020-08-08 12:19 | |

图说:《细胞研究》封面 来源/杂志官网(下同)


图说:江晓原近照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上海原创”科技期刊的“捷报频传”,近来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领头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20.507,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中国目前共有九种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大本营”在上海的占1/3……这是一份怎样的“成绩单”?距离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还有多远?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昨天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指出,真正要拥有一大批高质量的本土科技期刊,下一步,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

   为国争光,着实不易

   影响因子突破20,意味着什么?江晓原坦言,这无疑是一个为国争光的优异成绩,它的取得非常不容易。在近期发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来自上海的《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到20.507,这不仅是它自己的历史最好成绩,也是我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

   江晓原用“史诗般的成就”来形容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突破20。他介绍说,被科学界广泛采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由美国私营公司“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尔德于1957年在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数据库,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论文索引数据库之一,“影响因子”(IF)是其中的标志性评价指标。纵观如今全球9000多种SCI期刊中,常年占据影响因子前20位的多是“老面孔”,是《自然》《科学》《细胞》《柳叶刀》等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它们的影响因子最高的达到220多,最低的也超过30。“影响因子突破20,意味着距离金字塔尖已相当接近,可以望其项背了。”

   江晓原特别强调,SCI收录的期刊主要来自使用英语的发达国家,仅美英两国SCI期刊合计便有5000余种,占比超过全球总数的一半,是绝对的“大玩家”。对非英语西方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SCI和影响因子的“游戏规则”先天便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即便是在德国、法国、荷兰、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尽管拥有一些影响因子较高的科技期刊,但是SCI期刊数量和美、英相差甚远,也只能算是“小玩家”。

   我国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中,目前有近200种进入SCI,从影响因子来看,《细胞研究》是其中的“领头羊”。“一本中国本土办的英文期刊,能够在9000多种SCI期刊中获得如此高的影响因子,着实不容易!再经过若干年努力,或许还有望再上一个台阶,冲入综合排行榜的前20名。”

   江晓原还提到,上海的英文科技期刊,在SCI体系中进步显著的不止《细胞研究》一家。数据显示,《纳微快报》《分子植物》的影响因子突破12,分别位列国内纳米学科类第一名、世界植物科学学科类第二名。

图说:《纳微快报》封面

   论文更要写在祖国大地上

   下一个目标,该有多远大?原创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原创”的科技期刊,已在国内处于“领跑”位置,在国际上也表现不俗,《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站在这样的新起点前,下一步该怎么走?

   江晓原提醒,获得高影响因子固然可以被视为科技期刊水平提升的标志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忘了发表科研论文和创办科技期刊的初心——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出台《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江晓原认为,这就是给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个醒:科学家应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江晓原指出,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政策导向等原因,SCI影响因子是我国科研评价体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甚至让部分科研人员走入“搞科研等于在高影响期刊发论文”的误区。结果往往是最先进、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首发于国外科技期刊,而我国本土的学术期刊容易陷入“缺乏优秀成果刊载—缺乏读者—更缺乏优秀成果投稿”的恶性循环。希望能从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联合发文开始 ,逐渐扭转这一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绝不等于全面提升本土期刊的影响因子,更关键的是,更长远的是,我们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江晓原强调,更多高影响因子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融入国际主流学术评价体系,“借船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大家“乐见其成”的事;加快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学术评价体系,让我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更多转化成软实力,让大批优秀论文率先发表在国内优秀科技期刊上,建立中国科技期刊的良性循环是我们“亟待努力”的事。

图说:《分子植物》封面

   上海值得更多率先探索

   在高科技竞争中,有个常用的说法:一流企业做产品,超一流企业做标准。可不可以这样来形容科技期刊与评价体系?江晓原说,这个类比不很准确,毕竟论文和期刊不是产品和企业,但从中可以体会到科技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江晓原向记者介绍,在社会科学期刊领域,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建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已被国内学术圈普遍采用,并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但在自然科学领域,目前尚无类似的本土评价体系。

   “SCI也是从几百本期刊的索引起步,经过几十年的数据积累和产品开发,形成了目前的格局和地位。”江晓原建议,上海若有类似机构在科技情报领域有比较扎实的积累,不妨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切实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尝试打造“中国版SCI”。当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认同本土科技期刊和学术评价体系,便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国自己的科技期刊上发表,我们才能充分拥有自己的科研文化自信!

   海纳百川的上海,始终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城市。“上海在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方面,已经展开了有效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一步,能否率先探索开发我国自己的科技期刊索引和评价标准,我认为这是上海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江晓原如是说。

   新民晚报记者 董纯蕾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