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 科学盛会彰显上海城市精神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马亚宁,易蓉,马丹     作者:郜阳,马亚宁,易蓉,马丹     编辑:钱文婷     2020-10-31 09:00 | |

图说: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上海开幕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2020年,是对人类的一次提醒、警告或是攻击吗?病毒会摧毁我们自以为坚固的故乡、秩序和希望吗?我们这颗星球和世界会进一步失控吗?他们说,每一次人类遭逢危机,科学家们就是英雄联盟,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世界顶尖科学家“云集”上海,为了人类的共同命运而战。

   这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大联动——横跨四大洲、11个时区、25个国家或地区、100余座城市,包括61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近137位世界“最强大脑”、200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疫情下,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交出了这样的答卷:今年参会的科学家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增加。透过这场顶级科学盛会,我们也看到了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

图说:包括61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近1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云集本届论坛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举办,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

   开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动情地送出了多份感谢。“习主席在给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平台,推动中外科学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习主席在视频致辞中再次表示,愿同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这正是我们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目标。”

   新冠“疫魔”仍在全球肆虐,但挡不住科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两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和副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与迈克尔·莱维特,克服疫情期间的种种困难,提前抵达上海,在隔离14天后亮相本届论坛。2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通过网络观看了开幕式和主题会议。

   “这一年很艰苦,控制疫情和保护经济活动之间的平衡非常困难。国际会议几乎全部推迟或变为线上举办。我们能举办一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论坛,离不开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罗杰·科恩伯格说。

图说:6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全球首次“全息”同台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则透露,原本协会已经做好了海外科学家无法到现场参会的准备,但是罗杰·科恩伯格说,只要有一丝可能性,都要努力争取。最终多方共同努力促成了他和莱维特来华,殊为不易。

   科学家“天团”的“投之以桃”,也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热切回应。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在论坛开幕式上云启幕,这些“最强大脑”们自此在上海有了“家”。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工作人员感叹,这一刻,多年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在2018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宣布启动;2019年第二届论坛上,社区方案全球首次公开展示;今年第三届论坛上全球云启幕。

   一卷蓝图徐徐铺开。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将与新片区战略同频共振,充分依托上海优势,面向“国际协同创新区”重大期待,集聚全球顶尖国际组织总部、顶尖科学家创新实验室基地,形成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核心区;面向国家重特大需求,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学等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将“最先一公里”优势转化为“最后一公里”的发展动能,将顶尖科学资源与医院、学校等配套建设融合起来,打造最符合创新规律的空间载体。

图说: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云启幕

   “如何让外国专家更方便地办理相关业务,让更多的外国专家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感受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温暖,是一直在探索、在做的事情。”平台管理中心党总支委员、副主任何西亮收看了开幕式,他告诉记者,“习主席强调‘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我们将以此为激励,更积极探索外国人才服务的新经验、新做法。让外国专家、外籍科技工作者成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纽带。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举办,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追求卓越。

   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表达了对于论坛的希望。“期待论坛开辟更多合作平台,鼓励开源开拓,以开放的知识分享,弥合知识鸿沟、数字鸿沟、发展鸿沟,让科学成为社会文明之桥,嫁接文明断裂带和文明断层,让开放、包容成为一种信仰。”

   对卓越的追求,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在接受视频采访时表示,自己在1986年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就对于中国的科研进步很感兴趣。他看到,中国政府对科研非常重视,也积极推动学术交流。野依良治认为,目前科研中心正不断从西方移向东方,而非只是西方独自发展。“二战时期,很多欧洲科学家去到了美国,也带去了繁荣和成就;随着西方科学家来到亚洲,尤其是日本和中国,东方会成为新的世界中心。”

图说:野依良治接受媒体视频采访

   提升中国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生态建设,加快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强有力和前瞻性的布局。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共同为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揭牌。这一基金会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智库智慧,聚焦最热门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支持和培养全球最具创造力的青年科学家及青年科学家团队,助推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

   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先导会议——世界顶尖科学家大学校长论坛上,高校“掌门人”认为,共同面对挑战,关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提供解决方案,这一艰巨的任务正落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也需要大学勇担使命。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介绍,上海交大正在推进的致远学院人才培养2.0计划,就是通过给刚入学的年轻人以更多更难的挑战,帮助他们从心态上“归零”,以平常心踏踏实实地投入大学学习。明年是上海交大建校 125周年,以此为契机,上海交大将在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建立的战略合作框架下,携手《科学》杂志于2021年4月共同出版125个科学问题纪念专刊。

图说:全球125个科学问题发布倒计时

   上海市科委主任、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全告诉记者,上海将在生命科学、天文、海洋、极地等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并探索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融入全球创新治理体系。积极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大科学设施的开放共享,聚焦生命与健康、气候与环境等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基础研究领域。吸引国际科技组织、科研机构等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总部或中心,更好发挥开放合作枢纽作用。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召开,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开明睿智。

   2020年新晋诺贝尔奖得主哈维·阿尔特、安德烈娅·盖兹领衔,拍下首张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负责人、2020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多尔曼,《信条》《星际穿越》科学顾问、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首次加入论坛“朋友圈”……一年一度的科学盛会,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130余场顶尖科学家个人演讲,70余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信息、数学等基础科学峰会,和人工智能、转化医学、精准治疗、新材料、新能源等应用技术峰会。历史上上海就以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著称,最“潮”的分享恰是“最强大脑”对这片科创热土开明睿智的认可。

图说:众多科学家通过云端参与论坛

   科学,总能带给人们希望和勇气。2015年阿尔伯尼奖得主,单分子酶学、单细胞基因组学开创者谢晓亮透露,团队找到的一批具有极高中和活性的优质抗体,正在积极推进临床试验。“作为科学家,我们相信只有科学而非政治,才能将人类从新冠肺炎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科学,总能带给人们最新认识世界的方式。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前校长约翰·轩尼诗告诉大家,人工智能近十年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全世界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目前科学家正在积极探索大规模神经网络数据中心,突破摩尔摩尔定律的边界,为AI的更高智能寻找更多可能。

   科学,总能带给人们“出乎意料”的想法。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为大家算了一笔“资源账”——同样作为蛋白质的提供来源,牛肉的生产远比鱼类生产要占据更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多吃鱼吧!”他呼吁大家关注食物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问题。

   科学,还能带给人们最纯粹的生活理念。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与年轻科学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经验时说,生活足够简单就能拥抱自由,剩下的就是享受你的研究,去探索、关注科学如何能够真正为世界带来更美好的东西。

   “科学,在今年的形势下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生命科学得到了特别重视。”在30日的“科学前沿与颠覆性技术”论坛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论坛让世界各国顶尖的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公益组织等,云聚一起,深入交流新形势下的所思所想,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没有办法去预测某项科学研究能不能转化为技术,也无需对它赋予实用的责任,因为伟大的科学,永远是为了探索世界的终极问题。”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召开,还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大气谦和。

   人类能登上火星吗?癌症最终能被攻克吗?真的能用水开汽车吗?万能疫苗真的有可能实现吗?科学,从来需要在探讨和争论中前行。“神仙打架”和“脑洞大开”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连续三年来的特色。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正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广博胸怀。

图说:在“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题会议上的科学对话

   探究未解之谜,以科学的理性预见可期的未来。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莫比乌斯云论坛将贯穿会期三天,100多位参会科学家悉数登场,打造一场名副其实的“科学马拉松”——

   “人为什么要睡觉?”包括海尔兄弟在内,这个问题困扰过不少小朋友;这个问题也困扰着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罗斯巴什,尽管他本人就是生物钟揭秘者,昼夜节律研究的权威。“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科学界有了一些猜想,而且每一种猜想都有证据支持。可是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罗斯巴什说,“我认为这个问题是神经科学的一大挑战,也是非常有趣的问题。落到实地来说的话,就是如何让睡眠和昼夜节律更加有效。”总是很缺时间的教授期待,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可以开发药物或者膳食补充剂来改善睡眠效果。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费林加则希望,能够将纳米技术运用到人体上,建造微型的机器,帮助人类拥有更健康的身体。“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恐怖,但是等到你老了,膝盖出现的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植入人工膝关节或者髋关节假体,那么为什么将来不植入芯片来激活某种功能呢?或者说,弄一个小马达,在行走时提供帮助呢?尽管在这个方面饱受着伦理的争议,但是如果能够帮助残疾人或者病人,我们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

   上海的大气,也在于对周边的辐射力、影响力。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提问时,野依良治谈到了连续参加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感受。他认为,论坛的平台让大家能互相交流,本身也能给中国学者带来激励。他希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也能更大程度向亚洲其他国家开放,让大家一起加入,这对于推动亚洲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大有好处。

图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发表视频演讲

   “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永恒主题。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极端气候和环境事件频发、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当下,其意义更为凸显。正因如此,仍然奔忙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欣然应邀发表视频演讲。钟南山院士说,一个论坛可以聚集这么多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实属不易。他表示,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之际,有一个平台来持续有力地聚集科学界的客观理性声音非常有必要,这能够为人类指明科学应对疫情的道路,帮助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阴影。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马亚宁 易蓉 马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