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争相读研却少有人做科研?|科创风暴眼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裘颖琼     2021-09-17 16:44 | |

科创.jpg

  又到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国内高校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这些年,人们发现,多数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新生人数,已然超过了本科新生。在这些大学中,研究生俨然成了学生的主体,自然,研究生群体中多数是硕士生。

  硕士的数量、质量,往往是一个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何?因为按照传统的教育规律,一个学生从本科毕业考取硕士生,意味着迈向研究型人才的第一步,然后成为博士、博士后,成为真正的研究人员。硕士生往往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科技人才储备。  然而近年来,我国硕士生群体迅速壮大的同时,他们中绝大部分并没有转向科研。不少学生“考研”是迫于就业压力。一张硕士文凭就等同于较高的收入和职位——如此意识支配下,便很少有硕士生会选择继续深造从事科研。许多研究所、高校的导师们忽然发现,招收硕士时的人不少,可他们在两三年后考博的,却没剩下几个。  大学里研究生的人数是越来越多了,可真正的科研人才却没有增加甚至是少了,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虽然我们的高校硕士生,如今有学术型和专业之分,也就是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分别,但无论是哪种,都应有一种研究意识、科研意识。这应是高校培养硕士生的一个根本,而不是仅仅为了让他们去“找饭碗”。一个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应用型的人才。我们需要我们的硕士生群体成为创新人才。  在一些世界知名大学,读硕士往往是“很苦”的,那里,图书馆的灯永远亮着,直至凌晨;那里,硕士生就要开始做科研人员的。读研是学习,更是以科研为工作。硕士生的三年要与科研有密切的接触,了解科研这份职业。即使将来不做科研,也是明明白白地离开,做到无怨无悔。  由此,我们呼唤更多的硕士生,能成为科研人员,不为一时之利所动,愿意攀登科技的高峰。当然,社会也要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不能让这些“准科研人员”有“永远买不起房”的担忧。  有教授提出培养硕士生七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七种武器”:第一,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第二,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三,在竞争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框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第七,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协调能力。这样的硕士生人才越多,我们的科技创新就有坚实的基础。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