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我们要捍卫灵感 | 科创风暴眼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陆常青     2021-11-29 11:40 | |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发布了一份《灵感、驱动与求索——2021WLF青年科学家成长报告》,特别关注青年科学家的“灵感”与“成果”。科学家们认为,早期灵感对于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有一定影响。

无论是牛顿、爱因斯坦,还是屠呦呦,科学家的成功往往就是因为脑海中的“灵光乍现”。“灵感”既然对科技创新如此重要,我们又当如何挖掘这座“金矿”呢?

首先,我们该搞清楚它源自哪里。任何“灵感”源起于对某一事情的兴趣。作家喜欢写作、画师酷爱临摹、科学家自小迷上自然现象,灵气、灵性由此而生。现在我们中小学的题海战术,学生做题做得索然无味,表面上语文也好、数理化也罢,分数再高,但“灵感”却无从谈起。

当然,光有兴趣,尚不足以催生“灵感”。心理学家认为,灵感是人的全部高度积极的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高度的紧张劳动,一方面是高度的工作效率,冥思苦想之后,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柴可夫斯基曾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

显然,要获得灵感,要长期地思考某个问题,还要努力工作去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灵光乍现”,是积累所带来的。

“英特尔科学奖”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一项高中生科学竞赛奖项。在这项有着69年历史的比赛中取得过冠军或优秀成绩的选手,后来获得了7次诺贝尔化学或物理学奖。我们来看看一些选手“灵感”的故事。

一名高中生在一次跆拳道课上发现自己心律不齐。这次发现竟然激励他创建了一个心脏的现实模型。他利用流体力学,通过一系列数学等式捕获心脏的跳动情况。竞赛委员会称,“他的研究能够让我们了解心律不齐的原因机制,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另一名叫的伍靖琳的高中生,她的理想是做一名遗传学家。这名来自蒙塔维斯塔高中的学生设计了一种能够帮助预测乳腺癌细胞转移扩散的统计模型。

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培育催生“灵感”的土壤。应试教育、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都会让“灵感”渐行渐远。我们需要转变、改革。我们需要捍卫“灵感”,这是走向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条件。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