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让新材料“筑梦”智能生活,2021年智能可穿戴材料国际论坛在沪举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钱文婷     2021-12-13 08:09 | |

0EFE2A9B@08964162.C6B6B56100000000.jpg

校方供图

  智能可穿戴技术及其衍生领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领域。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对于健康管理更加重视,同时基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带动,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和功能愈加丰富。

  昨天,2021年智能可穿戴材料国际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共聚一堂,以“智能创新材料筑梦”为主题,聚焦智能可穿戴材料研究与应用的进展与未来展开“头脑风貌”。

  “我国可穿戴设备产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突破上游材料的制约因素,重视相关创新材料的研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表示,该校在功能纤维、智能高分子、智能传感、可穿戴器件等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介绍了智能生物医用高分子囊泡材料的构建技术,提出“以糖控糖”的血糖调控新概念,为解决糖尿病高血糖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东华大学张坤教授围绕物联网,提出将热电与纺织材料及制品相结合制备可穿戴热电织物的技术,研究热电纱线制备技术及织物结构对热电效率的影响规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俊教授介绍了面向个性化医疗保健的智能纺织品,该团队设计了新型纺织品用于生物医学监测和个性化诊断、治疗以及发电,可作为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能源解决方案。

  武汉纺织大学王栋教授介绍了纤维基柔性电子器件与全织物智能可穿戴平台,提出了轻纺与针织一体化集成技术,研制的全织物可穿戴系统成功应用于物理信号和运动检测,为新型可穿戴系统的设计及其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东华大学闫建华教授介绍了面向智能可穿戴电子的柔性氧化物陶瓷纤维,团队开发出新型纺丝工艺,将聚合物辅助成纤及高分子纳米纤维转变为陶瓷纳米纤维的动力学过程,研发出一系列柔性氧化物电子陶瓷纳米纤维新材料,解决了陶瓷纳米纤维材料在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据介绍,智能可穿戴产品与肌肤直接接触,具备安全、透气和耐用等亲肤特性,同时具有可交互性、可移动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功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纺织、设计等交叉融合领域持续性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其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深入开展芳香纳米材料与纤维素纤维的作用机理,突破纳米香料香精和长效芳香纤维产品规模化的制备技术,促进我国纺织、皮革、造纸等传统轻纺产品的升级换代,该成果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同时,聚焦柔性LED灯丝发光均匀性差和散热慢等问题,将柔性灯丝由气氛灯扩展到照明功能,该技术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获授权专利45项,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