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改革开放再出发|桃李芬芳,家门口的学校品质越来越高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林德瑛     2018-09-10 18:17 | |

李永生 制作

  2011年,赵之浩接手北蔡中学校长时面临了两个困境,一是中考成绩排名浦东新区后列,二是地段生流失率过半。2017年3月,赵之浩履新建平中学西校校长。此时,北蔡中学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中考成绩跃居全区前三分之一,地段生的巩固率非常高,成为周边百姓满意的家门口好学校。对于这样的变化,他说,那些年里他与北蔡中学的老师们劲往一处使,以整顿教学秩序为开端,目标是把学校打造成一所师生共同幸福成长的家园。如今,执掌一所名牌学校,但赵校长的目标同样十分明确,就是要每个教师都心中明白,“优质”的学校绝对不能单单追求分数,而是要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发展。

  在上海,像赵之浩这样经历学校翻天覆地变化的校长有许许多多。40年来,如变魔术般,上海中小学的品质和口碑已经并将继续日新月异。

  建校 均衡标准配置

downLoad-20180910171436.jpg

downLoad-20180910171430.jpg

图说:控江中学新综合楼与上世纪80年代综合楼对比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今秋新学年开学,上海新开办幼儿园53所,新开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35所,新开办高中学校2所。现在,不仅每个学年,甚至每个学期,开新校早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且,还都是要高品质办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上海就开始了第一轮、第二轮薄弱初中和小学的更新。

  1985至1987年,全市共改造986所中小学。就硬件建设而言,仅1988年到1994年,市区共改造、加层、扩建中小学1255所,郊区共改造学校1742所。

  1995年,上海又启动新一轮“薄弱学校更新工程”,至1998年年底,共计改造230所学校,新建各种教学用房66万平方米,增加教室1593间、专用教室1301间。

  浦东新区教育局局长诸惠华在谈及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时说,浦东在发展教育时特别注重优化资源布局,对标全市、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建设标准,结合新区总体规划布局、人口发展趋势预测、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区域特点文化特色等,规划布局和建设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提升整体品质。

  城乡 硬件几无差距

  69岁的唐惠兴退休前是嘉定区城中路小学校长,上世纪80年代还担任过外冈中心校的校长。“我被周边居民投诉过,他们写人民来信,说晾在窗外的白衣服没多久就变黑了,都是学校惹的祸。”唐校长说,那时的学校跑道是用煤渣铺成的,外冈中心校是60米的,城中路小学是120米的,很多学校还没有跑道呢,孩子们跑得可欢快了。但煤渣踩得久了就变成粉末,到了冬天大风一刮,孩子的鼻孔变得像烟囱,煤灰漫天飞舞。“再举个例子。那时教育经费紧张,教师上课要用卡片,就将搜集来的废旧包装纸涂上墨汁,再在上面写粉笔字。”他说。

  唐校长感慨,如今的教育局面已是今昔两重天。的确,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辐射,40年来,上海的优质教育正朝着城乡一体化目标发展。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介绍说:“目前,嘉定区统筹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学校建设进度,形成覆盖城乡、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圈;围绕嘉定‘一核五区’城市发展规划,与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引进高端教育品牌学校13所,初步实现优质资源多点布局、学校高位发展。”

  奉贤区教育局局长施文龙有一个梦想:打造一流品质,点亮一流新城,让奉贤的孩子不出奉贤就能进入优质学校。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奉贤城乡教育差距十分明显。破局首先是夯实基础,2000年前,奉贤率先撤并了村校,将学生全部集中到乡镇中心校,通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区域内教育硬件建设基本上达到了均衡。

  2005年以来,按照全区城镇发展规划,在奉贤新城区、奉浦街道、西渡街道、金海社区、奉城镇新建设开办了16所中小学、26所幼儿园,有效缓解了区域入学供需矛盾。如今,奉贤正继续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放大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

  课程 内容广特色多

downLoad-20180910171409.jpg

图说:澄衷初级中学将人工智能引入课堂,锤炼同学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1984年,原上海市教育局将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将课外教育活动称为第二课堂,要求让学生同时从两个并行的教育渠道中去获取知识,这也是最初的课程教材改革雏形。1988年5月,上海成立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正式拉开了本市中小学课改的序幕,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到2007年,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突破口。

  让不同的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同课程表,这样的生动教学局面,如今已在全市各中小学成为普遍现象。在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丰富的课程把学校装点成了知识的乐园。语言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成长节、艺术节、数学节……课程融化在了节日里,节日也是最好的课程教育。学校还建了中草药科普实践馆、室外“养乐多”草药园与室内“培乐多”草药屋。中草药科普实践馆分成VR探索区、历史文化区、互动认知区、加工制作区、草药培植区、实用养生区,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与探索渠道;“养乐多”草药园为室外种植园地,以中草药香料植物种植为特色,由学生管理养护植物,并将收获的药草用于课程中有关香包制作的项目。娄华英校长说:“课程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机会就增多了。以《种子的萌发和生长》为例,这是一门跨学科活动。学生需要进行标本制作,就需要运用劳技课上的内容来进行操作;学生需要从网上搜索种子的萌发和生长的相关知识,就涉及到信息科技知识;学生还要观察和描述不同种子的结构特征,这就要借助自然课的知识。”娄校长介绍说,学校从“让课程关照每一个人的成长”出发,开发了“万花筒课程体系”,把课堂变成一个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丰富多彩世界。

  教师 创新教学方式

downLoad-20180910171442.jpg

图说:蓬莱路第二小学再现儿童文学《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场景,开出了巴士教室

  今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陆继椿,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担任过上海市教育工会副主席。他说,穷国办教育,经费不足待遇低,这是当时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重点中学高初中分离,陆继椿受命创办了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并担任校长。他说,改革开放至今,教育越来越“有钱”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步入了法制的轨道,这个变化的背后恰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度有了空前提高,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内容之一,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陆继椿和同事们就开始了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他说:“我编写过一套初中语文教材。遵循华东师大老校长刘佛年提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条龙,初中语文要过关’的教育思想,探索语文教材的科学化、系统化。”

  经过多年实验,陆继椿形成了以“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为特征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体系,全国四千多所学校加盟实践。这时的陆校长已成为语文特级教师,还被全国同行趣称为“得得派”。以后,陆继椿又担任了改制后的民办新华初级中学荣誉校长。对于能在基础教育界的教学中独树“一派”,并且创办出改制学校的名校,他说,这得感谢我们遇上了教育科研百花齐放、鼓励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好时代。

  学生 求知需求多元

downLoad-20180910171421.jpg

图说:卢湾第一中心小学的昆虫馆很受孩子欢迎,同学们在此探究有趣的昆虫世界

  2016年9月1日,行知外国语学校开学了。“我们是人口导入区的公建配套学校。但要让家长乐于把孩子送进一所新办的学校,这就逼得我们必须迅速在高起点上将新的学校办成优质学校。”校长朱萍说,第一年招了6个班级,第二年是12个班,今年又扩到了18个班,统计了一下,几乎没有地段生源外流的。有意思的是,有的动迁户手里有好几套房子,一听说行知外国语学校办到这里来了,就纷纷将户口迁到附近对口的房源里。

  “我做了25年教师了,我的一个直观感觉是,现在的家长越来越会用脚投票了。”朱校长说,有一个变化也是十分显著的,就是家长对教育的诉求更趋多元,这与二三十年前迥然不同,那时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行”。现在有的家长希望学校在学业上抓得紧一点,认为还是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有的家长希望学校不要培养孩子只会考试,而是要让孩子学得快乐,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特长。家长理念的转变,也迫使学校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发展个性的课程。

  据朱校长介绍,用“行知”做校名,也是为了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此,学校提出“行+”校本课程建设,在“人人都是小行家”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打造以“行健、行善、行思、行雅、行创”为代表的特色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让课程更丰富,让学生学得更有活力。

  创新发展大事记

  1978 国家制定颁发了 《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上海评选出了于漪等首批17名特级教师。

  1992 民校的出现,弥补了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也为探索新的办学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9 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基本建成并招生,缓解了本市高中入学矛盾,有效地满足本市居民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2008 取消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学生不仅不需缴纳学杂费,而且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的课本作业本费也将“免单”,意味着本市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已基本“免费”。

  2014 上海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构建“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招生录取新模式。

  2017 4月,上海市曹杨中学挂牌成为本市首家特色普通高中。特色高中的建立是为了推动本市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中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上海已经有了4所特色普通高中。

  2018 3月,上海颁布新中考改革方案: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0%至65%的招生计划将采用名额分配的方式下达到有关区和初中学校。到2022年,初步建成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依据,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制度。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相关链接】

  创造更多运动空间,上海中小学校动足脑筋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