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教育新观察|借读属于违规 “人籍”不能分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杨喻     2019-05-25 08:47 | |

教育.jpg

   昨天《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大中小学招生秩序的紧急通知》下发后,立即引来社会热议。特别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次终于在制度上得以根治——借读。教育部文件中首次出现了“严禁‘人籍分离’”的提法。有本市教育界人士表示,严禁“人籍分离”,一方面是为了制止高考移民的顽症,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期望通过借读办法到所谓“名校”求学的学生来说,现在也是此路不通了。

   近年来,我国为每一个中小学生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学籍号,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籍对应一所学校。教育部还专门启用了电子学籍,特别规定要依据身份证号建立学籍,一人一籍,籍随人走,也就是被坊间称为的“一生一号”。但是,在有些地方,对学籍的取得、变动、丧失、恢复、完结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跨省份、跨地区转学、升学的频繁,使得学籍管理工作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所谓“人籍分离”,即是指学生实际就读的学校与其学籍注册学校不一致。要达到“人籍分离”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借读”之名。这也是民间事实上存在的一种变相择校手段。  

   “重磅,绝对是重磅消息。”“力度空前,家长试图曲线择校的最后一条捷径没有了。”……针对各方的好评,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系主任王健说,教育部此次之所以出重拳,或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名牌中学跨省市办分校有关,明显是抢生源,而且异地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人籍分离”,严重影响到和谐、稳定的教育生态。尽管可以找出各种“理由”,但毕竟是百分百的教育乱象。还有一种借读是大家平时司空见惯的,那就是为了规避中考选拔制度,通过某种运作将学生“借读”到名牌高中里。群众对此反应一直比较强烈,现在是到了该对“借读”说不的时候了。

   必须注意到,教育部这次针对的是高中招生时的借读和“人籍分离”问题,似乎没有涉及初中和小学。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客观存在的借读现象,是否也会最终归于被清理和整治之列呢?有初中校长表示,这样的判断其实是不全面的。因为从教育部到本市的学籍管理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只允许转学而没有借读的规定。也就是说,任何所谓的“借读”都是暗箱操作。

   在昨天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已将到一些名牌民办学校借读的不合规行为,视为是“对生源地招生秩序造成冲击”,提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破坏招生秩序”,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规招生行为,必须严肃查处追责。王健提出,希望这样的教育治理举措能够纠正一些地方不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改变部分公办、民办的名校热衷“过度扩张”的现象。同时,更希望看到大量原有的薄弱学校通过有效的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品牌建设能够质量崛起,这才是实现公平和优质教育的本意。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