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教育新观察|PISA测试重回第一 “力拼诺奖”为啥还差一截?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钱文婷     2019-12-05 11:06 | |

教育(2).jpg

  2018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北京时间12月3日揭晓,由京沪苏浙四省市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分别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测试均位居第一。中国PISA成绩再度惊艳世界,相比较而言,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尤其是诺贝尔自然学科奖获奖大户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依旧表现平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ISA与青少年创新力培养又有哪些正相关呢?

  科技强国PISA平庸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教育评估监测项目,每3年针对全世界15周岁的在校学生举行一轮测试,2000年首次举办,凭借其前瞻的测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考试评价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监测项目。上海代表我国在2009年、2012年连续两次排名第一,2015年上海、北京、江苏和广东四省市学生联合参加则排名第十。此次又再回榜首,这对中国教育界来说是十分欣喜的。

  反观一些科技顶尖强国,其PISA成绩大多令人跌镜。例如,美国学生一向在PISA中表现平庸,2012年的成绩居然比越南还低,当考察2012年和2015年参加PISA考试国家的可比样本时,美国的数学排名从第28位下降到35位,美国在数学方面不如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再看德国,2000年参赛即出师不利,直到2012年德国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表现才刚刚超过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同样,在2003年和2006年的PISA测试中,日本学生的阅读素养跌至第14名和第15名,数学和科学排名也迅速下滑,直到近些年才有了回升。

  全面衡量教育质量

  综观世界各国获诺贝尔奖人数的排名,美国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日本的成绩也极其耀眼,号称近19年里拿了19个诺奖。但这些国家为什么在PISA测试上屡屡“不爽”呢?“我们不能过于解读放大PISA的意义,也不能片面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著名教育专家、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学业成绩不等于教育质量,但肯定是教育质量不可取代一个方面,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其实与PISA优劣并无绝对关系。就拿美国来说,可以去查一下,他们诺奖得主里有多少人的基础教育是在美国完成的?美国每年会在夏威夷等地举办夏令营,邀请的都是各国青少年学霸。美国这种笼络优秀科技新秀或精英的做法,连其他西方国家都颇有微词。换句话说,是别的国家优质基础教育打下的底子,才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美国诺奖第一的殊荣。

  也有专家表示,教育是绝对不能以“分数”论英雄的。就拿PISA来说,韩国学生PISA成绩名列前茅,但是跟随PISA学业测试的背景报告则显示,他们学生的“幸福指数”垫底。英国在PISA测试中的成绩一直不太好,但是英国学生的“幸福指数”则相当靠前。事实上,要指望“幸福指数”不太高的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人才,这不仅可能是个悖论,事实上也较难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存在差异

  力主将PISA测试引入中国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表示,上海参加PISA测评有三个动机:第一是想看看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跟世界其他国家比处在什么水平;第二是希望学习其他各国先进的教育评价方法;第三是如果在测试中找到了问题,能否用在教育改革和政策的制定当中。“这个测试并不是为了择优,而是为了客观评估某一地区的教育水平。”

  PISA本来就不是用来测试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优劣,而主要是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特别教育的公平性。但近年来,PISA也遭遇了各种诟病,这也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不热衷的原因之一。最明显的一点就是,PISA测试是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中抽取4500名到10000名初三和高一为主的15岁学生担任调查对象,以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每个国家的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当然也不同。但PISA并未针对每个国家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试题,这也就很难真实反映“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重在培养创新人格

  张人利还认为,英国不断地请中国数学教师前往当地中小学任教,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有优势的,是能够得到发达国家认可的,这也佐证了我们PISA成绩突出并非偶然。

  从另一个诺奖大户日本来看,早在2001年,日本就喊出了“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但从2001年小升初开始,却大力推行所谓的“宽松教育”,以改变“填鸭式教育”,旨在让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学校生活”。为此,日本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减少了两到三成,课时数也相应减少,学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包括探究、体育、艺术、劳技等。那么,“力拼诺奖”与“宽松教育”这两者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吗?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认为,我国学生的PISA优异成绩是建立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基础上,每周作业时间平均为13.8小时,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7小时,这还没有算上校外辅导的时间,而日本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竞争强度已经大幅低于中国。

  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说,包括上海在内,我国中小学生每周花费的学习时间肯定是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虐型学习方式”呢,如果还可以比一下近视率,再比一下青少年的体育和艺术的水准,我们的基础教育大概离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要知道,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才是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一些科技发达国家频频收割诺奖的“秘诀”来看,创新力的培养永远要比考试分数重要得多。这更提示我们必须谨慎、客观地对待PISA结果。对此,松江一中校长潘建荣表示,培养创新力的关键是创新人格的持续锻造。影响创新力的要素有三个: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其中,创新人格具有决定性地位。诺奖大户的教育体系中,创新人格的培育和锻造是其重要特征,也成为这些国家“软实力”的一大表现。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专家点评】

  高兴之余需要思考的是:PISA之于专业工作者应该是以参与一项专业工作的视角去审视,因而所谓2018年“重返”前列把它看作是“竞赛”,因为我们团队换个参赛选手(注:浙江替代广东)才又恢复了“第一”,当作国球乒乓了。功利和争第一的观念会阻碍我们深入进行专业、客观、淡定的分析,从而影响在参与PISA中获得体制和政策不断改进的最大效应;应该在PISA测试巨大的数据中间读取更多的专业信息,以支持整个系统的改进,让优势更优,劣势也能得到扭转和改进。特别是优势之所以优也要弄个明白,历次测试中屡次出现的问题,比如学习时间过长等更要全力攻关;PISA的理念和技术随着时代发展也在进步和变化中,要让这些反映国际教育变革趋势的价值导向,引领和推动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让参加PISA的效应进一步放大,防止凝固在“第一”的陶醉和追求中止步不前。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 尹后庆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