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复旦招生组教师首次为外地新生送上录取通知书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陆佳慧     2021-07-28 13:24 | |

“既荣幸又兴奋,感觉梦想终于成真了!”7月26日,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罗雅萧接到了复旦大学老师亲手送上的录取通知书。

当天,包括罗雅萧在内,来自成都七中、树德中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49名“新复旦人”收到了复旦大学四川招生组老师亲手送上的复旦大学2021级新生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由复旦大学老师亲手为新生送上,并不是第一次了。但走出上海,却是第一次。

从高一暑假来到复旦校园参观开始,罗雅萧就把复旦大学“置顶”在了自己的梦想列表里,渴望着有一天能成为这里的一份子。高考692分的她,一个月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句“想当程序员”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如今,被梦想的学校录取,罗雅萧坚定选择了复旦大学工科试验班,奔向梦想的专业——人工智能。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刻地赋能世界、改变未来,她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为我国的人工智能事业出力。

来自成都七中的黎大可也怀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他认为,数学是科学殿堂中必不可少的交流语言和工具,而在走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投身基础数学研究义不容辞。“对我来说,这既是梦想,也是使命。”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是培养数学家的地方。”怀揣基础研究的志向,黎大可通过与学长学姐的交流了解到,复旦大学不仅格局开阔,而且“能让人静下心来做事”。他觉得,这非常适合自己。

黎大可也是复旦强基计划的一员。高考692分的他凭裸分即可被复旦大学数学专业录取,却依然选择了强基计划。他说,是复旦大学对于强基计划录取学生的培养方式深深吸引了他。“本科、研究生衔接培养的机制和鼓励基础研究的环境,让我可以自由探索专业方向,合理分配时间精力。”

黎大可认为,很多人眼中的数学是一门“无用”的学科,一项数学成果也许百年甚至千年之后才有可能投入应用,这就离不开真正的热爱,以及“坐得十年板凳冷”的坚韧。“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辈们正是这样的榜样,我十分期待能像他们一样,在深爱的学校深耕深爱的专业。”

“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复旦生活了。”来自树德中学的杜馥利在接过录取通知书后兴奋地说。

从小她便对历史学很感兴趣,如今如愿通过强基计划被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录取。在她心目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底蕴深厚,治学氛围浓厚。“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很多老师都是我的学术偶像,想到能成为他们的学生真的太幸福了。”

除专业之外,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也吸引着杜馥利。“我应该算是一个很有求知欲的人,复旦有几百门模块课和数不清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可供选择,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她也非常期待复旦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体验更多可能性。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