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教育新观察|思政元素融入理工专业课 大学思政可以这样上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马丹     2021-08-20 14:23 | |

万永菁老师.jpg

图说:万永菁老师上课中 采访对象供图

“都说声波范围是20Hz~20KHz,但是同学们真的都能听到20KHz吗?我们不妨来测一测。”万永菁老师说着,随即播放了从1KHz到16KHz不同频率的8段音频,让同学们亲测一下自己的耳朵是否还灵敏如初。随着频率一路飙升,能感受到的声响却越来越弱,大家的脸上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当频率升到16KHz的时候,已经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听见这个音频了。

“其实我们的耳朵是一个滤波器,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滤波特性。”万老师继续启发道:“大家不妨课后设计一个听觉测试的小程序,给自己和亲朋都测试一下,再和每个人平常的用耳习惯关联起来做个分析,相信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数字信号处理”课堂上的一个小片段。授课教师万永菁就是这样从一个小小的趣味实验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同时,这堂课还体现思政元素。

目前,虽说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热潮正起,但冷静看来阻点仍然不少,例如,课程思政德育元素挖掘不足,课程设计形式单一等等,对于理工专业的硬核课程来说,更是“拦路虎”众多。针对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出实招化解?华理获教育部立项的“数字信号处理”和“C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就此提供了不少启示。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团队育人目标明晰,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已经做到章章有思政,节节有滋味:绪论章节,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第三章傅里叶变换,有科学思维和意志品格;第四章FFT算法的原理及实现,有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信号处理—力学笃行”特色教学环节,依托“课前、课中、课后”等3个教学阶段,拓展思政育人路径。

“挺有趣的,提升了我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中,恰到好处,不显刻意。”“信号处理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我们能够学好信号处理方面的知识,报效国家,造福社会。”一学期下来,万永菁老师收到了53名学生的结课感言,让她非常感动。

“数字信号处理”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万永菁老师从2016年开始探索课程思政,5年来,经过精心设计和凝练,已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价值取向、诚信尽责、科学思维、工程素养、创新意识、意志品格、理想塑造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下一步就是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达成路径,让课程思政更加润物无声。”她说。

“操作系统缺‘芯’少魂,中国许多关键软件正面临‘卡脖子’窘境,根本原因是缺少核心算法。在硬件领域我们虽然有华为、联想等龙头企业和‘天河’‘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但在软件领域则全面落后于美国。科技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将责任扛在肩上,将祖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同样在华理,在“C程序设计语言”课堂上,郭卫斌老师讲到这里时,总是能激起学生们的共鸣。

据郭卫斌介绍,为了准确定位“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课程教学团队先在不同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广泛调研。令他欣慰的是,“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教学形式。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罗勇军、郭卫斌还编写了《算法竞赛入门到进阶》一书,自2019年8月出版以来,累计售出近2万册,连续2年被评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畅销图书”,并被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40余所高校采用。

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实效,2017年,华理成立领导小组、出台试点方案、立项建设课程。2018-2020年本科立项建设110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性课程,目前已建设完成70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同样紧锣密鼓,13门课程入选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项目,其中就包括郭卫斌领衔的“C程序设计语言”。

如今,华理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深挖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与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精心匹配、有机融入,为专业课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一切都会自发由有序趋于无序状态,所以环境破坏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要想把破坏的环境和污染的河水重新治理,需要付出大量的能量,因此保护我们的环境意义重大。”“大学物理”课上,授课教师张孟引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把保护环境与物理规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自发意识到环境破坏的恶果和治理的难度。

“青青蒿草,拳拳报国,初衷不灭,医治万民。屠呦呦冒着生命危险带头试药,先让自己感染上恶性疟疾,最终证明了青蒿素有很好的疗效。”“有机化学”课上,沙风老师用屠呦呦和她获得诺贝尔奖的案例,使同学们深入了解青蒿素的成药历史,感受中国顶尖科学家的精神与风骨。

“‘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煤气化技术。’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团队创始人于遵宏教授立下的誓言。团队30年如一日,发扬‘汗水哲学’精神,运用流体力学知识,创新性开发世界领先的多喷嘴撞击流气化炉。”“流体力学”课堂上,授课教师李伟锋用华理人勇攀科研高峰的故事,激发学生科研动力。

从本科教学到研究生教学,华东理工大学力求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