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年少时的一腔热血让人动容!”听南模学子和39名院士校友的跨时空对话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作者:陆梓华     编辑:罗水元     2021-11-19 17:56 | |

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研制中国第一合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机的当代“毕昇”王选,为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数据传输中纠错编码的第一人陈俊亮,中国儿科学创始人诸福棠,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奠基人戴芳澜……你知道吗?这些在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上熠熠闪光的名字,都来自上海同一个校园——南洋模范中学。迄今,该校涌现出3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39位,44人次。

本周末,南模中学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纪念。一本全新编撰的《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友院士》,送到了每名南模学子手中。“这是对前辈的缅怀,向他们致敬,也是激励全体师生,以校友院士为榜样,策马扬鞭,奋蹄前行。”校长李啸瑜说。

校园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当代高中生和院士老校友间展开了。

图说:8名院士同为南模1952届校友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看到梦想的力量

“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他们在红楼前,在紫藤下的身影;又耳闻他们在课堂里的朗朗书声。他们快乐地走进南模,又踌躇满志地从校园走向社会,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序言中,李啸瑜的一番话,仿佛带领同学们走入时空隧道。

“王选院士在研制出激光照排技术前,父亲被打为现行反革命,自己因身体原因被迫退出学习班回家。于此逆境,他却毅然投身研究,用知识和头脑为国家的科技献身。作为高中生,我敬仰他的丰功伟业,敬佩他的契而不舍,敬服他的不屈不挠。”高一学生马兆盈说。

图说:学生手绘明信片传承校史,铭记校训 

“我想,如果一个人的梦想能与国家发展与前途联系在一起,是很幸福的。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所爱好的,将之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并尽全力做好它,为国家的前行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让高二学生李泽有此感悟的,是南模1947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的奋斗故事。前不久,这位被誉为“歼8之父”的老人刚刚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记得他不顾危险,瞒着妻子,坐上了试飞机,只为观察第一手的准确数据。他想必是做好了为科学献身的准备。”李泽敬佩院士前辈的勇气,更决心要学习他勤奋踏实的作风。从初中起,李泽开始对航天知识着迷,如今,已经坚定地将核物理与航空航天作为明确的大学专业方向。他说,自己很幸运,因为父母很开明,只是告诫他科研路可能艰辛而寂寞,但既然是自己的只想,就无论如何,要踏踏实实把它做好。

结合新书,高二(8)班团支部书记舒昕怡牵头在班上组织了一次“南模荣光,国之栋梁”的主题班会。她告诉记者,在筹备班会的过程中,自己一次次为院士校友们在年少时的那一腔热血所感动。

“陈君石院士说过,一定要知道哪些事必须集中精力做好的事。从加三学科的选择到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我们在高中阶段会面临许多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时刻。只有认清目标与方向,明确哪些是我们必须要的,哪些又是可以舍弃的,我们才可以做出最合理最有效的选择。”舒昕怡说,虽然院士们的成就对如今的高中生来说还高不可攀,但成就背后,仍能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发现对未来规划的启迪。姑娘还告诉记者,至今她都挺佩服自己当年中考时的勇气——为了实现自己的“南模梦”,她放弃了自招,而决定“裸考”。她说,当年的自己凭借的应该就是对理想的信念。

“我一直很想学习心理学专业,希望能在未来结合脑科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一些自己一直以来感兴趣的课题。这需要极大的知识储备量,也更加要求我在校内学好基础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高二学生王远方说。

       发现“1952届传奇”

在南模中学校史馆外,有一面院士墙。细心的同学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数字,“1952”——39名院士校友中,有8人都来自1952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权、王迅、钟万勰、沈元壤、曹春晓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陈君石、葛修润。

对此,南模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认为,这既是巧合,也有着历史的选择。1952届毕业生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这届学生是在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后的1946年入学初中的。求学期间,经历了日寇欺凌、国民党发动内战,更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后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脑海中始终萦绕着这样一句话,“想祖国之所想,学祖国之所需”。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为南模壁报亲笔题词“青锋”,鼓励同学们“争做青年先锋”。在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感召下,当年毕业学生454名绝大多数人考上各类高校,也在各自领域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多项第一。

1996年,工程力学、计算机力学家钟万勰带着他提出的“离散辛数学”理论去斯坦福大学力学所讲学。开始时备受质疑,报告结束时,获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钟院士感慨,“外国人在这个领域做了这么多年的庄,我们中国人也该占有一席之地了!”铿锵有力的话,坚定了高一年级张锦儿同学的志向,“我希望向在大学的时候学习工程力学专业,成为工程师,之后能为国家的基础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小时候当被人问到理想,我们总是会高呼科学家、航天员、医生等等,这些对于那时的我们只是一个头衔。但在听完院士校友的人生经历后,我明白志向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时,我向钟老学习做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对于眼下的每一步,张锦儿同样有自己的规划,“学习工程力学对物理的要求很高,这也督促我在高中要更全面更细致地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打牢基础。职业规划的起点就是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要明确自己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地执行自己设定的计划。”

       感受女院士“她力量”

39名院士中,中科院院士、环境化学家徐晓白是唯一一名女科学家。1944年,她毕业于南模第一届女子班。

同为女生,舒昕怡从徐院士身上发现了了不起的“她力量”。“当时,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并没有让她甘于把自己埋没,反而培养了她倔强而又不服输的刚强性格。她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仍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在她日后对化学方面的科研中,这样不服输的性格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就了她的成功。”。舒昕怡说。

化学同样也是女生程然最钟爱的学科之一。在她看来,化学是一门具有美感的学科,它可以体现在实验现象中,也可以体现在理论知识中。如今,每周的化学竞赛训练要占用程然不少精力和时间,但她愿意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她说,“希望能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在未来实实在在的为科学技术发展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程然还发现,徐晓白院士在大学时,经常参加合唱团等等课外活动一样。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初高中也都是合唱团的一员,还喜欢钢琴,画画,跳舞。此外,她还有一些独特的爱好,比如捉蝴蝶并饲养,制作标本等。 “学术上取得成功的人,也可以同时很热爱生活。”程然说。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陆梓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