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教育新观察 | 怎么让临港毕业生留下来 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应对?这场论坛多方共寻答案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季晟祯     2021-12-06 08:26 | |

图说:临港新片区大学生就业论坛 采访对象供图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唐旭晖在临港生活三年了。他感慨,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见证新片区的蓬勃发展,各类高精尖企业入驻临港,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看中了在临港发展的无限可能,他在学院就业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和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签约。

  像唐旭晖的故事,在临港高校的校园里还发生着很多。在日前举行的“临港新片区大学生就业论坛暨上海电学院2022届毕业生信息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上海电机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有169人扎根临港新片区,占比居临港高校前列。

   不断拓展“临港朋友圈”

  同样早早敲定前程的,还有该校智能自动化专业2022届本科毕业生王博文,他也选择了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学校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求职环境,身边的小伙伴大部分都已找到适合自己且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王博文说,“在我看来,选择临港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将个人成长和临港新片区的成长结合起来。”

  临港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离不开大学不断拓展“临港朋友圈”。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张跃辉介绍,该校将“服务毕业生在临港新片区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质量提升目标,依托临港管委会和产业区,共享共通信息平台,积塔、航发、上飞装备、临港科技城、恒赛生物、特斯拉、新松等知名企业陆续成为重要的“朋友圈好友”。

  “学校每年举办两场超过250家招聘企业的大型招聘会。其中,至少三成企业来自临港新片区。除了线下招聘,学校还积极通过线上拓宽就业渠道,全年累计向2021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发布临港新片区招聘信息近千余条。”张跃辉说。

  记者注意到,上海电机学院2021届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建设地区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75%以上,服务浦东“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临港自贸新片区“4+2+X”的前沿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近两成。

   推动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进入12月,不少知名企业已经完成了秋季校园招聘。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教育部日前发布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名单,上海有四个案例入选。在论坛上,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吴能武表示,2022届的上海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21.7万,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1万左右。而从全国来看,2022届的高校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突破1000万,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将面临不小压力。

  他透露,2021年上海积极出台促进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上保持稳定,毕业生初次的落实率达到95.59%,继续位列全国首位。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尚海龙告诉记者,当下毕业生就业期望不断提升,“00后”毕业生求职更看重企业的品牌效应,职业选择进一步呈现多元化。与此同时,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学生“慢就业”“懒就业”的心态也给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在论坛上,“上海电机学院‘订单式’培养育才模式”吸引了与会高校、企业代表的注意。校方介绍,学校先后开设三菱电梯“项目经理”联合培养班、华虹集团“芯片制造工程师”定制培养班、宝钢人才定制班,为企业输送了135位优秀毕业生。“我们也正努力探索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招生、就业、创业、一体化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海龙表示。

图说:临港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留下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好政策好环境吸引毕业生

  上海近日发布的一则重磅消息也引起了论坛与会嘉宾的关注和讨论:开放第二批202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受理工作,并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

  “年轻大学毕业生毕业了都想去的地方,才是人才高地。”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说。他表示,到2035年,临港将努力打造成为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打造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这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广阔的成长空间,随着新片区人才政策的不断推出,更多的毕业生将主动投身临港建设,投身国家战略,投身新片区的发展。”

  这一说法在上海电机学院2022届毕业生王孚人身上得到了验证。求职季,王孚人得到了数家企业的青睐,综合考虑职业发展、住房、人才政策以及临港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后,他最终选择留在了临港。“临港不仅有好的政策、优美生态环境,还有不错就业机会,这里值得我为之奋斗。”

  顾长石还透露,临港新片区预计新增供应1600万平米各类住宅,包括人才公寓、公租房、商品房等,为大学毕业生、新引进人才等人群提供保障。他还建议临港高校应该让大学新生和应届毕业生更加了解已经两岁多的临港新片区的未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