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妈妈,我的作业是机器人布置的!”来看闵行区“双减”的秘密“数字武器”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作者:陆梓华     编辑:任天宝     2021-12-13 19:37 | |

机器人的“肚子”里能够为学生打印出个性化作业.jpg

图说:机器人的“肚子”里能够为学生打印出个性化作业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双减”是今年基础教育的热词。日前,闵行智慧教育助力“双减”的实践经验——数据驱动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1258工程”( 即1个云平台、2种助手、5类用户、8大场景)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在今天举行的上海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双减”新闻通气会上,记者见到了闵行区教育系统的秘密“数字武器”。

物理学科课程展示,每支笔的笔尖都有探头,可以监测学生答题.jpg

图说:物理学科课程展示,每支笔的笔尖都有探头,可以监测学生答题

  两个“神器” 洞察每个学生的秘密

  在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这学期开始,校园里出现了两个助力“双减”的“新式武器”。

  一个“新式武器”,是教学楼里那个眨巴着眼睛的“智慧作业机器人”。输入每名学生账号,点击屏幕,它能根据学生此前学习情况,自动“吐”出一张个性化数学作业单。今天中午,拿到一张关于几何证明的数学作业单,八(5)班数学课代表张奉雨乐了。她觉得,个性化作业实在是太棒了——因为她不用再机械操练,“机器人老师”选择的难题,让她可以不断挑战自我。校信息中心主任夏勇军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手机,自助打印孩子历来的错题,而不用再重新抄题整理。

  “机器人老师”之所以能对学生答题情况了如指掌,靠的则是师生手中的“神器”——“点阵笔”。“点阵笔”使用普通水笔笔芯,但前端藏有摄像头。全新设计的作业本和练习册纸面上布满细小“点阵”,“点阵笔”便可捕捉笔迹,实时采集学生作业过程数据,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高效掌握学生作业正确率、作业时长、解题步骤等基本完成情况,甚至还能根据笔触深浅、笔迹速度判断学生情绪状态如何。在本学期开始,该校初三年级,从随堂练习到课后作业,学生全都使用这支笔来完成,成为教师分析学情的得力助手。在毕业冲刺阶段,教学效率显著提升了。

  闵行区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恽敏霞介绍,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海量数据库。闵行区教育学院和一线教师合作设计了70余万套优质的精选作业资源,并按照知识体系、认知目标、学科能力等维度进行了精细化标注,供教师检索使用、分层推送。

  “学生个性化练习手册是打印装订后的纸质版,我们会本周期性提供给学生,一方面不改变学生既有的传统书写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作为课堂共性讲解的重要辅助,有助于实现真实场景下的“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友爱实验中学校长黄超群介绍,个性化学习手册分为“错题巩固”和“类题推荐”两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是否强化训练,满足个性化需求。

学生在自习舱内学习.jpg

图说:学生在自习舱内学习

  一个平台 为作业布置念起“紧箍咒”

  如今,在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每天3:30前,各学科老师要完成一项任务——在小程序上报备作业,勾选或填写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预估时长的信息。平台智能汇总信息,自动生成每日作业公示单。校长张计蕾介绍,学校设定了“作业告警阈值”促进学科老师对作业时长进行控制,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可机动调整各科作业比例结构。各学科教导持有管理权限,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作业时长的控制能促进教师研究命题,慧选作业,精心辅导。同时,通过全员导师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时长,让学生在有限度的作业中,提高完成效率。

  这样一套“告警”系统,在闵行区全区范围内也已经雏形初现。在闵行区教育学院一块大屏幕上,全区各校“班级预估作业时长”“作业情况分布”“平均作业题量及题目难度”等指标,以图表形式实时更新,一目了然。

  作为全区教学管理的中枢,闵行区教育学院建立了一个区域统一智能作业平台,通过伴随式的作业过程数据采集,自动收集作业负担、作业质量、作业习惯、作业态度、学业表现等数据,实现作业业务的自动监测。以今年全区统一开展的四、五年级节点式作业检查为例,发现四年级语文信度低于阈值,信息量达标题目占比低于50%,区分度较好题目占比仅4%,落在学生能力内的试题占比仅33%,教研员立即提醒基层学校做出改进。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基于数据的作业负担监管,为教师布置作业念起了“紧箍咒”,也便于教师进一步调整作业布置的质和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指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数字化赋能“双减”的全过程,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闵行区教育局及教育学院从“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方面深入开展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教育数字化转型不该是一阵风,应该成为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新的动力和增长点。”李永智强调。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陆梓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