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中国大学培养本土拔尖人才的关键词是什么?这场论坛有答案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易蓉     编辑:马亚宁     2021-12-24 13:00 | |

新民晚报讯(记者 易蓉)昨天,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021年度工作推进会暨第二届致远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会议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同步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2000多名拔尖计划的参与者、管理者共同参与探讨“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培养”。面向未来、学科交叉、基础学科、中国特色等关键词是中国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先行者们的共识。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会上提出,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要有“底气”“目标”和“方案”。他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有自信、有底气、有能力、有实力;高等教育要肩负重大使命、发挥主力军作用,要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作为关键目标;凝练拔尖计划2.0育人模式,形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基础。

上海交大学术委员会主任、致远学院创院院长张杰院士作题为《依托致远书院的未来拔尖人才培养探索》的主旨报告时提到,经过十余年探索,“致远模式”人才培养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他指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为学生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以致远书院为依托,通过课程融通探索、“致远未来学者计划”体系等,培养能应对未来世界变局、具备跨界融通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创新型领袖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谈到,多元差异是创新的源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无法照搬国际模式,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他分享了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一流大学承载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要打破学科专业限制,培养学生学科交叉的视野和思维,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他们拥有科研进取的勇气,并强调只有有兴趣才会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培养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与他的学生、2020年图灵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尔佛雷德·艾侯(Alfred Aho)展开了一场炉边对话。两位图灵奖得主就“大学的使命”“是否存在一种思考方式适用于计算机的所有领域”“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如何鼓励女性进入计算机科学领域”等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阿尔佛雷德·艾侯指出,“一个好的研究者和一个伟大的研究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对科研问题的品味,后者是那些发现他们领域内至关重要的问题的人”。他们特别强调了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的重要性。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