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邻声 > 正文

吃好穿新发型靓 三家小店见证崇明人的小日子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 张泽茜 王军     2019-01-16 08:32 | |

  观念更新,崇明城乡居民一步步迈向了更美好的生活。日前,我们走访了三家坚守了几十年的店铺,与店主交谈,感受崇明居民生活的变迁。

  点心社的崇明糕也有高标准

  过去,人们吃饭要“凭票子”,只要能填饱肚子,人们对“吃”是没有太多讲究的。而今,人们对“吃”的口味、健康、安全提出了更多要求。陈静点心服务社负责人陈静对此有深刻体会。

  今年67岁的陈静,在城桥镇新崇北路经营一家点心服务社,至今有24年了。店内专售崇明糕、圆子、草头烧饼、印糕等崇明特色小吃,颇受消费者的喜爱。24年前,由于工厂倒闭,为了养家糊口,陈静便传承了母亲的手艺,开始制作糕团售卖。有一次,姑姑过生日,陈静做了100个糕团送到姑姑家,因为做多了吃不完,陈静就把多余的糕团拿去卖,没想到卖得不错,便开起了店。

 1.jpg

来源/视觉中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陈静制作的糕团味道好,很多人都来光顾,生意越来越红火。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开通后,不少人慕名前来购买。“每年重阳节前夕到春节这段日子,店里忙得团团转,最多一天能卖出一千笼崇明糕。”陈静说。

  在这过程中,陈静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吃的要求也高了不少,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更关注吃好。

  于是,陈静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寻求各类食材间的最佳配比,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口味需求,研发了多款产品。考虑到老人牙口不好,推出了无核桃的崇明糕;在口味方面,店里新开发了血糯米味的崇明糕,还有红枣馅、萝卜肉馅的烧饼等崇明特色小吃。

  与此同时,食品卫生安全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2015年,我国新《食品安全法》实施,规定50平方米以下的食品经营单位,若没有足够面积容纳规范的设施设备,无法再获证。对此,陈静根据要求,对糕团店进行了升级改造,淘汰了一批旧设备,腾出了区域,添置了排烟管、水斗、案台等新设备,还严格依照食品安全标准生产,每天记录进货的品名、采购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裁缝铺的客人追求个性定制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买布料做衣服,穿着都非常简朴,能保暖就行。随着生活不断改善,服装也变得琳琅满目。”做了40年裁缝的钱汉芳,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间,市民着装的变迁。

  钱汉芳今年58岁,1978年高中毕业后,自学裁缝手艺,一干就是40年。她经营的“汉芳裁缝铺”开在城内八一路人民路路口附近。门店不大,但常有市民光顾。记者看到,店内四壁都挂着各式布料,三张长桌上堆满了半成品布料,钱汉芳正在桌前忙碌着。“手头的活干不完,因为还有好多订单。”钱汉芳说,来她店里量身定制衣服的人有不少。

  2.jpg

来源/视觉中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都是买了布料请我加工制作,那时裁缝手工费很低,做一条裤子才4毛。还会有人请我到家里做新娘唐装服,有时候忙得连轴转,需要赶好几家。”钱汉芳说,1989年,她结束了这段到处奔波的日子,在崇明燃气公司旁租下了一间店面,和丈夫一起经营裁缝铺,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布料的选择,到打版设计,最终成衣。钱汉芳回忆,起初店里的面料就十来种,以纯色布居多,花料较少,衣服的款式较为固定,但之后花样开始多了起来,布料变得高档,品种也更加多样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穿新衣服是过年才能享受到的奢侈。钱汉芳回忆:“当时店里生意非常火爆,最忙的一次,连续加了三天三夜的班。”但进入新世纪后,工厂化生产成衣的步伐加快,服装开始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到服装店买衣服,加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不再只是过年穿新衣。钱汉芳感叹,没多久,曾经开遍街头巷尾的裁缝铺慢慢落寞,到现在裁缝铺更是难寻踪影。

  尽管如此,依然会有顾客找钱汉芳定制衣服。说起原因,钱汉芳直言,这些顾客更追求服装的合身和个性化。“要做到恰到好处,还是定做的衣服最合身。”钱汉芳说,有不少市民拿着喜欢的样图找上门来定制。

  对于未来裁缝铺的发展,钱汉芳表示:“只要有人需要这行,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美发店的师傅要学新鲜花样

  如今,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理发店,有的叫“美发沙龙”,有的叫“发型工作室”。店内装潢讲究,摆放着各式烫发、护理设备,几名甚至十几名理发师忙碌着。“理发行业的变化也很大,从顾客原先只求单纯剪短到如今追求新颖的发型。”王忠良从事理发行业32年,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许多变化。

  王忠良经营的时美理发店,坐落于建设镇向蟠公路。17岁那年,王忠良拜师学艺后,便在当年的浜镇西市梢开了一家理发店。

  3.jpg

来源/视觉中国

  由于手艺好,人勤快又和善,生意非常好。“最忙的时候,从早上七八点,忙到晚上10点,连坐下来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王忠良回忆道,“80年代那会儿,理发就单纯剪短即可,但到90年代初期,花样开始多了起来,男士流行中分、大平头;女士也开始流行染发、烫发。进入21世纪,发型更追求时尚感,花样更多了。”

  店里的一位老顾客告诉记者,她从这家店开张就一直在这理发。当年,她也赶时髦烫发染发。她回忆,当时染发膏染上色需要2天,还会有些不适感,但如今不仅上色速度快,基本没有任何不适感,而且还有各种颜色选择。

  令王忠良感慨的还有理发工具。“越来越先进了。就拿剃头发来说,以前用的是剃头刀,对我们理发师的手艺要求很高,现在用的都是电动推子,既安全又好操作。至于烫头发,相比以前带夹层的电帽,现在的烫发工具不但‘个头’更大,而且功能更多、更智能,非常方便。”

本文由“ 上海崇明”微信公众号授权刊登

来源:上海崇明 微信号:shchongming

投稿邮箱:linshenghao@xmwb.com.cn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