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巧用中药祛湿,“湿漉漉”的日子也能惬意过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夏海岩     编辑:潘嘉毅     2020-06-16 13:36 | |

夏季在中医分夏(立夏至大暑节气)与长夏(夏至至处暑节气)两个季节。今年夏至从6月21日起,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为长夏之气,长夏多湿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又称湿邪,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盛夏时节,气温高、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受的感觉。在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下,因汗出湿衣,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致外湿,也可使正气虚弱、体质湿盛的人发生疾病。

脾主运化,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甜食,吃了过多的生冷饮品,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体虚消化不良,致脾不能正常地运化,使水湿内停,致内湿。

外湿和内湿是既独立又相互影响,虽有不同,但两者的临床表现有共同特点:

湿在上,自觉头重如裹,昏蒙眩晕;湿在中,则胸腹闷胀,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口腻;湿在下,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湿滞经脉,则四肢沉重,关节酸痛,倦怠乏力,下肢浮肿,湿疹、脚气等;舌脉:齿痕舌、舌苔腻,脉濡。

湿邪引起的不适,食物祛湿为辅,只有中药治疗才能祛湿,可选择——

芳香化湿:苍术、藿香、佩兰等;利水渗湿:薏米仁、茯苓、冬瓜皮等;健脾化湿:生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等;苦温燥湿:制半夏、制南星、陈皮等治疗,以到达药到湿除的目的,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让人惬意地度过“湿漉漉”的日子。

夏海岩(上海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