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 | 消失了的“晒盐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慧慧     编辑:史佳林     2021-02-27 17:02 | |

编者按:晒盐、织土布、编竹篮、砌土灶、扎布龙……昔日曾经出现于日常、服务于百姓的手艺现在已不多见,成为父辈的经历、美的回忆、非遗项目与民俗文化的积淀。现在的人,不妨了解一下。

久居他乡的阿姨打来电话,让我帮她买些盐。盐,超市不是都有吗?阿姨解释:吃惯了老家的盐,就是觉得超市里买得少了些味道,你就帮阿姨去买一点“老人”晒的盐吧。

如阿姨这样打来电话的并不是第一个。“老人”晒的盐,是指那些岛上的老盐民晒出来的盐,是岛上自己晒的海盐。年轻人并不存在这样的焦虑,也没看到过晒盐时那种火热的场面。我在想,是不是老一辈人纠结的不是盐本身,而是那些晒盐的人们。盐场的消失并不代表着盐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老一代的晒盐人,都转业转产了,整个岛上没有了晒盐人,当然,也没有了晒盐这门手艺。

我读初中时,学校前后都是盐滩。夏季,晒盐最旺盛的时节,四周全是白得让人闪神的盐,学校被成片的盐滩包围着,当每条路上堆满了要装运的盐时,远看就像下完大雪后的景色。可惜,那时候的照片像素不高,也没有航拍,那样的场景只能在脑海里回想。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我们每天必经的那条路上,总有人在装盐、运盐,边上的盐滩还有盐民在晒盐,一路是盐的味道,盐民们汗水的味道,农用拖拉机黑滚滚的浓烟飘过的味道。

我偶尔会停下来仔细地看着他们。那些与我父亲同龄的人们,光着上身,黝黑的身上肤色是不均匀的,尤其是脖子,红且黑,还有肩膀上磨得红红的。在炎炎盛夏,他们站在黑膜上,我总觉得那黑膜烫得要着火似的,我站在边上都觉得热,何况他们呢。

盐业历来是海岛人重要的就业谋生之产业,所以,虽然苦,但还是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产业。盐民太苦,只有晒盐人才知道晒盐苦到什么程度,曾经有一句老话“人生三大苦,打铁晒盐磨豆腐”,后来打铁和磨豆腐已经机械化了,有些晒盐工具虽然也有了改造,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时候,晒盐还需要人们最原始的操作。晒盐看着简单,其实也是需要手艺的,同样是晒盐,这滩与那滩存在差异,晒出的盐,质量也存在好坏。人们常开玩笑地说,光是看看脸上的黝黑程度,就能看出这位晒盐人的勤劳与否。盐民的勤劳程度决定了盐滩的产量和质量,俗称“人勤滩不烂,整滩出高产”。

某次,我还看到了一位女晒盐人。那个女人,用头巾包住了脸,头发都裹在帽子里,只露出一双眼睛,背上的衣服全是汗水,黑色的袖套也是颜色不一,脚上穿着黑色的长雨靴,与光着膀子的男人们相比,她是那么的醒目。她默默地挑着白色晶莹的盐,步伐有点沉重,但她只是走得慢一点,不愿停下来歇歇。她的汗水夹杂着盐的味道,与地上的盐水融成一团。后来才知她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她要多赚点钱,那时候,在车间工作还是晒盐收入高一些,于是她跟丈夫一起来晒盐。

许多年后的某一天,我坐公交车时碰到了她,她拎着大包小包,带着孙子刚从儿子所在的城市回来,准备在老家待上几天。儿子毕业后在那所城市娶妻生子,生活得还不错,她一直在那里带孙子。我看着她,与以前相比,人白了,皮肤也不粗糙了,大概是不用晒太阳的缘故吧。谁能想到,她是当年的晒盐人呢?(李慧慧)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