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博洽多闻、温和谦逊——趣解汉字“儒”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沙水清     编辑:徐婉青     2021-08-31 13:58 | |

  儒雅之士,往往散发着博学从容、飘逸超脱的气宇。一个“儒”字,消解着凶悍、俗浊之气,多侧面传递着仁义、文明、礼仪、秩序、理性的气息。“儒”的字形演变,镌刻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印迹呢?

  从人从需,字面上似乎可解释为有需求的人。但是,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是人们生活之所需,“需”与“儒”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呢?

  回看字源,金文显示,“需”原本勾画的是一个人形四周布满水滴。有的认为,这表示旱天巫师求雨,以至于虚脱流汗,所以有柔弱之义,同时也说明雨水是农耕季节人们多么渴盼的甘霖。也有的认为,这是求雨后的雨淋状,是正逢其时、恰到好处的“农需”。中国古代的多种求雨仪式,也印证了“需”的象形和会意所指,比如暴晒求雨、焚身求雨、舞龙求雨等。字形的演变,反映了这类习俗及其心理感受的变化过程。从人体流汗到雨淋人体,再到从雨从而的构造,一系列字形变化,都集中在同一个义涵,即远古求雨祈雨仪式。蛮荒年代,先民无奈、困厄、柔弱、窘迫的境况,昭然如睹。至于“澡身而浴”之说,远古的祭司有那么从容庄重吗?

  这个“而”的介入,也并非莫名“讹变”,恰恰强化了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特征。“而”,原本指脸颊上的胡须。“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作为成年男人的象征,胡须必不可少,也就是“必须”。这一意义切入“需”之中,点化了“雨”的农耕必要性。“须”所具有的细弱绵柔特性也一同嵌入其中。

  “儒,术士之称。”通过多视角探究,“需”的本义大体可以判断为运用巫术参与或主持求雨仪式,“儒”的再构造,进一步强化了将“人”置于烈日下暴晒以求雨的情形。春秋时期,“儒”特指主持典礼的专业人士,不正是其早期职守的一个侧影吗?

  “术士”也许地位卑微,但必须知晓天文地理,有其专业和专长。所以,作为巫师或司仪的“儒”,一经问世,就定义了“读书人”或知识者的身份特征。由此,博洽多闻、温和谦逊、崇仁重礼,似乎成了这个群体也就是如今称为“知识分子”群体亘古不变的基因。至于互联网时代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则又另当别论。只是想弱弱问一下:作为知识分子,究竟是知识性更多还是公共性更多?多了公共性,少了知识性,公共性还有什么意义呢?

  以“儒”为支点,“濡”点化了淋湿的涵义;“孺”强化了幼小的意义;“嚅”体现了胆怯而不敢言的一面;“蠕”还原了柔软无力的特性……奇妙的汉字,依据本义的多重呈现,魔方般转换着相应的字形字义。这或许就是汉字的魅力之所在吧。

  历史上,“儒”作为知识阶层,从低微的祭司到博学之士,从求雨巫术到济世教民,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再到九儒十丐、“臭老九”,或多或少携带着“体虚”特征。在文明昌盛的新时代,“儒”以堂堂须眉之躯,能不能焕发“坚且直”的良知品格,成为“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呢?(沙水清)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