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改革开放再出发|从“治病”到“健康” 人均寿命长了10岁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李永生     作者:左妍     编辑:钱文婷     2018-10-18 17:14 | |

  李永生/制作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83.37岁,三大健康指标持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这组数字,概括了上海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18年,国家“卫健委”的组建,标志着卫生健康工作理念的重大转变,也预示着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脚步已迈开。

图说:从浦东陆家嘴滨江岸线上一座童话色彩浓郁的城堡式建筑,走出了上海儿科多元办医的创新之路。2017年10月26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浦滨儿童医院正式开业运行

  两家医院的成长,见证发展速度

  1935年出生的吴萍山上世纪80年代从仁济医院来到嘉定县中心医院担任外科主任,后又做了十多年的嘉定区中心医院院长。在他眼中,医院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我只有一个希望,让嘉定人愿意留在嘉定看病。”朴素的愿望,不仅是他的个人目标,更与如今上海社区综改的大方向不谋而合。

  吴萍山仍记得30多年前医院的破败与混乱。“到处乱糟糟的,病床之间距离不到一尺,站个人都难。”比硬件更让人担心的,则是全区医疗水平的落后。放弃在三甲医院的发展,来到“乡下”工作,吴萍山下定决心,彻底改变郊区医疗落后的现状。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工作之余义务开课,指导大家写论文,完善高发疾病的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的痛苦。

  吴萍山当院长后,引进大量人才,购买先进设备,推动了郊区医疗事业迈上新台阶。10年不到,嘉定区中心医院就通过了市二级甲等医院评审。近年,嘉定区中心医院建立了区域检验中心、区域影像中心和区域超声影像中心等,为区域医联体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嘉定区盘活医疗资源,“东西南北”四大医联体彻底打通了全区居民的“就诊关节”。

  历任华山医院院长都爱用“华山之路”来形容医院的艰辛历程。其开拓者,便是著名影星陈冲的父亲、1989年起担任华山医院院长的陈星荣教授。当时仪器设备落后,资金紧缺,陈星荣大胆采取“借鸡生蛋,下蛋还钱”的办法,贷款170万美元引进核磁共振仪,3年不到就偿还了贷款本息。接替陈星荣的张元芳也在1998年大胆引进一台价值400万美元的“派特”(PEP),它对早期癌症有非常精确的辨析功能,当年中国仅进口3台。

  改革开放浪潮中,华山医院“摸着石头”过河,造就了硬件设施一流的国际化医院。华山医院的历任当家,都跟随医改的脚步转型发展,临床与科研水平不断突破。医院神经外科不仅临床规模上位列全球前茅,外科术式和脑科学领域也不断突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的带领下,成为了世界最好的神经外科之一。

图说:嘉定区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正在使用大型医疗影像设备

  多项世界纪录的创造,体现上海高度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曾是白血病中极其凶险的一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也无有效治疗手段。1979年,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王振义,开始琢磨一套全新的方案。他一反用化学药物攻击癌细胞的观念,尝试将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1986年,王振义研究的方案第一次成功应用在一名小病人身上,两年后,王振义在权威医学杂志《Blood》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引起国际轰动。

  此后,王振义的学生陈竺、陈赛娟接过接力棒,这两位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海归”科学家,用当时最新的分子生物技术来完善方案。在两代科学家的努力下,“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这一成果转化为全球认可的“上海方案”,成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并使该疾病的5年存活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15%,提高至目前的94%。

  我国内镜手术的发展,上海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功不可没。1992年,中山医院成立内镜中心,怀揣外科梦想的姚礼庆放下手术刀,拿起内镜,当起主任。他说,20多年来,只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支内镜”的小科室已成为全球完成内镜手术治疗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中心。国际多项内镜手术指南规范由中山医院起草制定,让国际内镜诊疗接轨“中山标准”。

  姚礼庆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和微创治疗”。他发明了一种在食管黏膜和肌层之间打通一条世界上最小的“隧道”,这项“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属国际独创。他仍记得,2012年,德国杜塞尔多夫第14届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会场内,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主任医师的最新高难度POEM(经口内镜肌切开术)第4个登台演示,当完成肌层全部切开,周平红介绍说中山医院上一年内镜诊疗量超过7.1万例时,全场掌声如潮。

  姚礼庆现任复旦大学消化内镜研究所所长,上海消化内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他说,穿梭在这条 “世界上最小的隧道”,带着内镜的光明,他亲眼见证了几十年来内镜之下消化道疾病发病趋势的改变,也亲身经历我国内镜专业发展的一步一个脚印。

图说:岳阳医院冬令膏方制取开炉

  上海经验为国家中医药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医经历动荡期,乏人乏术。40年来,中医医院、中医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上海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200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首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开始启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目前,上海建设市级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51个(次),各类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71个。2011年起,上海又率先启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开展“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2012年全国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正式开展。

  今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预览版(ICD11),并决定提交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投票表决后正式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第一次将传统医学列入该分类系统,并以源于古代中医的传统医学作为首个模块问世。早在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修订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牵头组织全国专家承担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制定工作。上海专家组经过与其它各个参与国的竞争和协商,构建了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又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兼顾日韩传统医学内容的传统医学病证分类体系模板。这对于中医药走向世界,以及进入各个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险系统具有标志性意义,被誉为继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落户上海后的又一里程碑。

  ISO/TC249成立于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曙光医院沈远东教授介绍,中医药的标准化工作,就是应用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方法对中医药的理论、实践做出科学的总结并寻求出规律,提炼出经验、形成共识。“标准化就像铁路轨道,国际化就像列车,只有铺好了轨道,列车才能驶向全世界。”这条探索之路于上世纪90年代重点展开,如今已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全球范围,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之路为中医药国际化战略构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途径,ISO/TC249已独立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31项,还有44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在制定过程中。

  医改内涵不断升级,百姓获得感增强

  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先行先试的上海,给出一套完整方案:强基层,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去年,家住闵行龙柏四村的李锋给记者算过一笔账,吃47.5毫克倍他乐克、泰嘉和可定这三种药,以前每个月药费511.2元,自己承担30%;签约家庭医生后,社区卫生中心的药价更便宜,三种药每月只要416.7元,自己承担10%,一年能省1600多元。

  上海2011年开始构建家庭医生制度。静安区彭浦镇有个明星医生严正,投身社区服务20多年,曾放在身边的51把居民家钥匙如今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1995年,他毕业分配到万荣地区的地段医院(当时的叫法),地处城乡接合部,病人少得可怜。“那时真有点坐不住,我的老师有空就和我谈医院的发展前景,告诉我今后我们社区会有大量动迁居民迁入,趁现在病人少,多花点时间提高诊疗水平。”听了前辈的话,严正决心充实自己。后来病人多了起来,严正的水平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医生,用专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打开无数居民的心门和家门。

  家庭医生发挥大作用,因为他们有“后台”:大医院划出50%的专家门诊号源,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优先开放;全市范围内已经有横纵向、全专科的各式医疗联合体,让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基层获得了技术支撑,居民分级诊疗的习惯正逐步形成。对于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这意味着减少去大医院排队的辛苦奔波,又能降低药费支出。截至今年9月,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500万,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满意度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行业服务质量评价”第一名。家庭医生,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陈梦泽 摄

  【创新发展大事记】

  2018上海出台“健康服务业50条”

  2017上海印发《“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

  2016上海召开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2015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开业,是中国首家、世界第三家同时拥有质子和重离子放疗技术的医疗机构

  2011上海开始构建家庭医生制度,2015年启动家庭医生2.0版

  2005医院管办分离模式出现,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成立

  1985国务院批转了原卫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

  【相关链接】

  改革开放再出发|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走6个“一流”健康之路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