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探访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那里有痛苦 更有爱和担当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杨玉红     2020-03-04 10:24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图说:周新(右)和熊维宁讨论患者病情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 摄(下同)

  “加油!”纵然身经百战,周新(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市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一身防护装备穿戴完毕,准备进入隔离病房的那一刻,身后的“战友”还是习惯性地为他打气。

  回头确认了一眼大家身上的防护装备,周新大手一挥,“我们进去了”。

  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也是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最多的医院之一。在上海援鄂医疗队接管的北三楼病区,各种仪器设备的指示灯不停闪烁,医生护士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在这片战场上,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已经战斗了近四十天。

  66岁教授天天来查房

  “自己感觉氧气够不够?”周新指了指鼻子,示意患者。

  老先生已经住院一个多月了,听到熟悉的声音,他下意识摇了摇头。

  掀开被子,看到病人没有脚肿的迹象,周新稍稍松了口气,给他重新盖好,周新接着问:“气还喘吗?”老先生颤巍巍伸出手,摸摸自己胸口,点了点头。

  “我看你片子拍出来,肺部炎症已经减轻了。你咳痰很多,我今天要给你用点消炎的药,好不好?”或许是怕对方听不清,周新刻意提高了音量。

  “和你一起来的病人,人家已经回家了。我们一起努力,早点把病看好,早点回家去。”听到医生这样说,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又朝周新抱了抱拳。

图说:周新教授查房

  66岁的周新是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里最年长的一位。作为国内知名呼吸科专家,他有着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的丰富经验。每天早晨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是他雷打不动的功课。

  “我们刚来时,危重病人非常多,死亡率也高,用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好。经过近40天摸索,我们已总结出一些规律,很多治疗措施还要提前。”走向另一间病房时,周新告诉记者:“我们正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帮助这里的危重病人活下来。”

  “我现在可以下来走走吗?”一个中年患者问周新。

  “可以!你慢慢走,没事的!”周新又投入到下一位病人的诊治中。

  除了常规查房,大家眼中的这位前辈还自己动手,为患者做高风险的气管插管。这对患者来说是可以救命的疗法,对医生而言却是风险最高的操作之一。直面患者的血液、飞沫和可喷溅分泌物,周新觉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做了几十年了,只要规范做好防护,没事的。”他摆了摆手。

  形成武汉版“上海方案”

  你或许读过《查医生日记》,朴实的文字异常温暖。通过一位医生的视角,我们读到了抗疫一线的点点滴滴。作者查琼芳(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同样来自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在她3月2日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今天我们领队过生日,大家已经在酒店翘首以待了。郑队出现的时候,全场响起掌声。许愿前,郑队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为了这次战疫,做出了牺牲;这38天里,我们看到疫情对武汉人民生活的影响,也看到了武汉人民的付出和坚韧,看到了武汉人民为抗疫做出的努力。我们向他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我们感谢所有的武汉人民!最后,郑队对着蜡烛,郑重许下了他的生日愿望:一定会把我们这支医疗队平平安安地带回上海!

  查琼芳笔下的“郑队”是郑军华(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记者抵达金银潭医院时,他正召集医生开交接班晨会。“越是即将出现胜利曙光时,越要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踏实做好院感相关工作和预案,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完成我们承担的重担。”他严肃地说。

  每天早晨6时,郑军华就开始工作了,一直要忙到晚上9时才能歇口气,他还要汇总当天的治疗情况形成日志,讨论入党积极分子的吸收,召开医疗组和护理组各项会议,处理完手头工作,往往已是深夜。

图说:负责防止院感的队员为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做检查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重症病人比例在下降。记者在病区看到了“床等人”的现象。郑军华告诉记者,各支上海援鄂医疗队已逐渐形成武汉版的“上海方案”。通过学习上海公布的《专家共识》,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后方做得非常精细和高效;也惊喜地发现,对很多问题的着眼点,前后方有着异曲同工的把握。“特别是‘四个集中’,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人员、集中设备这方面,我们想到一块去了。”郑军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在金银潭医院,与生命的赛跑时刻进行着。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的专家们,也和全国同仁们一起,从死亡病人的分析中进一步寻找对危重症患者治疗的突破点。“我们确实收获了一些进展,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肺泡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提示我们呼吸道缺氧导致病人死亡的可能性较大,我们也及时采取了多种方式改善危重症患者的缺氧状态。”

  病人权益始终放第一

  郑军华认为,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战斗”目前已从“全面防治”进入“精准防治”。随着对疾病了解的逐渐深入,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对重型、危重型病人的抢救更加积极也更具针对性。队伍成立了插管、ECMO和CRRT三个小组进一步加强医护间协作配合。截至3月3日,他们接管的病区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58例,其中重型73例,危重型47例,治愈出院61例;出院患者中重型29例,危重型10例,普通型2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我们每位患者身上都得到体现。”郑军华介绍。有8位重型患者采用了“康复血浆治疗”,其中4位为二次输入,另有一位正在申请第三次输入血浆。“从初步结果来看,病人生化学检查有明显改善,但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月16日,金银潭医院北三楼危重症病房有两名患者不幸离世。而他们正是疫情爆发以来头两例遗体捐献以供尸检病理诊断案例。“我们在救治危重症病人过程中发现,即使用上目前最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还是有极少数病人抢救困难不幸离世,让人很痛心。”尸检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帮助,能为后续医生救治病人提供参考。上海医疗队在10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涉及遗体使用的法定程序,为湖北法医病理学专家、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及其团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包括瑞德西韦、阿比多尔在内多种药物的临床试验倍受关注。“克力芝即将揭盲,我们也参与其中。”郑军华指出,任何药物都要严格按照伦理学要求,尊重循证医学的证据,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并在揭盲后经过统计学观察才能最终确定是否有效。

  昨天起,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开始承担枸橼酸铋钾的药物临床试验。“无论何时,我们一定会把病人权益放在第一位,不会着急发表结果。”郑军华强调。

图说:来自公利医院的殷敏燕照料患者

  收到68份入党申请书

  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由来自52家医疗机构的135名队员混编组成,如何管理这支队伍,也让郑军华着实费了番脑筋。他将团队建设分成了三个时期:磨合期、质量提升期、团队效应发挥期。“这三个阶段是一个逐渐规范的完整过程,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加强了组织管理,让团队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临时党支部共收到了68份入党申请书,覆盖了近九成普通队员。在他看来,在此次疫情中,党员都冲在第一线,起着带头作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感染另一个人,也能点亮另一个人。2月25日,经上级组织批准,上海援鄂医疗队有9名队员在前线第一批火线入党,其中有5人来自于首批援鄂医疗队。“我们的队伍会因为任务结束而解散,但我们这个临时党支部的工作不会中断。所有队员的优秀表现都会记录在案,回到上海后,也一定会做好交接。”他说。

  还有一件事让郑军华感触颇深。来自上海市中医医院的一名年轻护士被分在危重症病房工作。一天夜里,病房里有位老大爷不幸离世。护理结束后,护士将他推出病房,为了避免病床车碰到外走廊里放置的物品,护士推得非常缓慢,100米的路走了足足8分钟。路上遇到8位值班的护士,都肃立鞠躬对老大爷说,一路走好。“这是一种仪式感,但这份仪式感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记录,但正是这样一个感人细节,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医学人文的情怀。”郑军华说。后来他找到那位护士,问她这么做的原因,护士回答说,这是上海医疗文化一代代传下来的规矩。

  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