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国际罕见病日 | 上海市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揭牌 发力突破儿童罕见病临床困局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夏韵     2021-02-28 10:54 | |

图说:今天是国际罕见病日 来源/东方IC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天,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联合新华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核心单位以及十多家跨省协作网络单位共同组建的“上海市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罕见病带来沉重负担

   按照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提出的定义,罕见病即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罕见病单个病种患病率极低,但种类繁多,有7000多种,80%以上是单基因或基因组突变所导致。

   因此,罕见病往往在出生时或儿童早期发病,具有病情重、诊断难、误诊率高和可治性低等特点,5岁以内死亡率高达30%以上,仅5%的病种有FDA批准的治疗药物。虽说罕见病的发生概率低,但一旦发生了,对于每个面对家庭来说,却是百分百的艰难。上海市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遗传分子诊断科主任王剑介绍,我国罕见病的诊治历经三个阶段。“在2010年以前连诊断也比较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到了2018年前后,相当一部分能明确诊断,但缺乏治疗方案;近年来,药物治疗的开发越来越多,也有老药新用,我们也在系统开展具有上海特色的罕见病研究。”

   据介绍,对于罕见病而言,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具体包括酶替代治疗、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式,而其中基因治疗刚刚起步。

   建一系统两网络聚焦四大技术

   记者了解到,新成立的“上海市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建起围绕上海市儿童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在中心看来,罕见病越“罕见”,越是需要大样本。中心还将构建两大网络:临床研究协作网络和技术应用推广网络,推动研究成果在国内及国际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中心将聚焦四大技术:诊断、移植、基因治疗和生殖医学。其中诊断是要发现新的突变基因,从而找到新的药物靶标;而通过与生殖医学的合作,希望能阻断遗传病的传代。”

图说:上海市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揭牌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教授陈静介绍,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重点开展遗传代谢病、血液、免疫等系统疾病的造血干细胞与肝脏移植临床研究,开展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和手术联合治疗,开展尼曼匹克病等新药临床试验治疗效果评价,并在国家相关政策与医学伦理指导下,适时开展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疾病的基因治疗临床研究。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秀敏告诉记者,遗传代谢病每年在以百余种的速度增加,且基本都是罕见病。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遗传代谢病方面将重心放在RAS病上。“这是一种信号通路异常的疾病。然而,国际上和我国报道的发病率相差较大。国际上的诊断标准之一是表型,但受到人种不同的影响,亟需‘中国标准’的出台。”王秀敏说。

图说:上海市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授牌

   助力“健康上海”建设

   近年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儿童罕见病诊治领域已取得一系列建设性成果:包括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儿童罕见疑难病多学科门诊和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累计诊断疑难罕见病600多种,其中有10余种为国际首报,100种为位国内率先报道;牵头编撰出版国内首部《可治性罕见病》专著;探索建立了适合国情的罕见病遗传检测与咨询体系;初步形成适合中国人群的罕见遗传综合征面部识别系统的研发等;并在基因诊断、酶替代治疗、干细胞移植、高水平外科手术干预以及生殖阻断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区域品牌优势。

   今年1月1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携手国内35家单位成立了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多中心联盟。通过这一平台普及相关知识,成立两个月来已诊断近20位患者,而早诊断、早治疗对这些小病人来说意义重大。

   记者了解到,为了及时有效救治罕见病儿童,上海市儿童基金会联合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成立“智善”公益平台,汇聚广大爱心人士的力量,总共募集到677万元人民币,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罕见病儿童,其中150万将用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黏多糖患儿医疗救助。此外,为了整体提升全国基层儿科医生有关罕见病的知识与诊疗水平,爱心企业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医学分会捐赠100万元,助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罕见病遗传诊断和咨询”公益培训。

   而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海市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推动诊疗手段和药物的创新,突破儿童罕见病临床困局,同时培养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生物医药研发高端人才,为全国乃至国际研发机构及研究人员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和产业化需要,本市批准成立了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更好支撑“健康上海”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