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世界精神卫生日|孩子为什么“情绪感冒”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作者:左妍     编辑:裘颖琼     2021-10-10 10:02 | |

NEM1_20211009_C0326827996_A2996202.jpg

  心理学有句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本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怎么就和焦虑、抑郁、躁狂连在了一起?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各类“情绪病”呈患病率上升、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孩子为什么病了?家长又该怎么做?

  好孩子突然抑郁了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医生张桦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的确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得病的很多是优秀的孩子。一个对自我要求很高的初三女孩,学习很努力,却总是担心自己考不上好的高中,辜负了父母。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没有发挥好,女孩非常失望,陷入悲伤的情绪,后被诊断为抑郁症。

  对孩子来说,精神卫生问题往往是生理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找到原因,是解开心结的第一步。一些孩子步入新的环境,产生了社交障碍;一些孩子面对父母离异的重创,不得已关上了心门;还有一些孩子学习压力太大,睡眠时间少得可怜……

  “成长的烦恼很多,家长却不够重视。和他们交流后,我觉得很多是家长的问题。有些孩子认为自己需要就医、服药,但是家长不支持,觉得没有什么大事,认为孩子只是不开心,想开了就好了。”

1010_1.jpg

图说:张桦医生正在分享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昨天,张桦的门诊来了一个青春期孩子,是妈妈与亲戚陪着来的。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人,孩子是老三,他的父母疲于打工,无暇照顾他,就连来医院看病,也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男孩是典型的抑郁症,之前在其他医院看病,但这位妈妈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什么病、不知道吃什么药、也不知道孩子的情况如何。望着孩子无助的眼神,张桦既生气又心疼。“很多孩子可能只是出现抑郁情绪、抑郁症状,并不等于‘抑郁症’,家长不关心或者错误的应对,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有时候,别说孩子病了,就问问父母,你自己“病”了吗?张桦记得一个高中生,也非常优秀,父母是新上海人,文化程度很高,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孩子得了抑郁症,但她妈妈每次来医院,总是眉头紧锁,她没有赞美哪怕鼓励过孩子。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吃了那么多苦,白手起家有了今天的好日子,甚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为什么还这样?”

  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孩子是有了起色的。然而,正当她某次考试成绩非常好,渴望得到父母赞美的时候,妈妈只是说了一句:“其他学科为什么不能再好一点?”孩子一下子就崩溃了,看不到希望,也不愿接受治疗了。她再也没有回来随访。张桦叹了口气:“从发现孩子有精神心理问题开始,父母就必须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孩子遭受过哪些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心理创伤?父母是否没有及时给予共情、倾听和积极的引导,有的甚至还指责、打骂孩子?”

  好妈妈可以是个“容器”

  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急诊负责人倪晓东医生也不轻松。在急诊,他遇到了好几个初高中生。“问题少年”的背后,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家庭”。一个初二男孩,四肢被笔、刀片划得伤痕累累。妈妈非常焦急,治疗愿望也很强烈。从沟通中,倪晓东了解到,妈妈非常溺爱孩子,但控制欲很强,总是指责男孩“不可以这样”“那样不对”。男孩乱发脾气,而妈妈也因此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只要看到她生气、着急,我就很开心。”其实,男孩的自我伤害,是在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意,渴望妈妈能够理解自己。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懂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也无法和孩子正常交流。甚至,倪医生还遇到过不少被孩子“逼疯”的家长——在和青春期对抗的过程中,自己也患上了抑郁症。

1010_2.jpg

图说:倪晓东医生国庆长假值班

  有心理学家曾用“容器”来比喻母亲,在倪晓东看来,这的确道出了优秀家长的本质。当孩子有不能承受的体验时,需要把它丢出去,而好妈妈,通常就是这样一个“容器”,能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绪,不管好的坏的,再加工成较为“温和”的情绪后,传给孩子。这样,孩子的内心会更加平静,心智也就得到了进一步成长。

  “我经常听到父母说,医生,你跟他谈谈,他不听我们的。”倪晓东说,很多父母都认为医生是万能的,认为看一次病就能立竿见影,其实并不是这样。还有很多父母对医生用药有所误解,或者对疗效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总之,折腾过一轮之后,家长越来越焦虑,孩子越来越绝望。

  张桦也谈到,最“难”的就是父母的不理解。一位父亲来到门诊,“医生,给我孩子开点药,再写个病假单吧。”孩子没来,怎能随便开药开假条呢?张桦的拒绝却引来了家长的不满。“我们吃药半年了,一点效果也没有,现在让你开个假条都不肯。”张桦耐心解释,很多人怕副作用,就擅自减量,这样吃药根本没有效果。家长必须先对抑郁症相关的知识有比较理性、客观、科学、全面的理解。孩子不上学,一定是有很多问题的,并不是“休息一段时间就好的”。

  而且,被迫休学的问题,也应当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在学校里,孩子会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群体的。突然离开学校,就会让他们失去一部分归属感,甚至让自己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

  抑郁症并不可怕

  当然,孩子得病后,世界并没有崩塌,也有很大一部分经过治疗、调整,最终回归正常生活的例子。抑郁症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休学并不是治疗抑郁的“万能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有着最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就有一个初二女孩,不爱读书,休学了。“那就当个残疾人养在家里吧。”父母一开始是这样想的。

  但“最坏的打算”却有了最好的结果,她甚至活成了人人羡慕的样子。女孩很喜欢滑雪,那一阵子母亲就带着她到处去滑雪,还参加业余比赛。某次在滑雪场中,她教比她小的孩子滑雪,不仅非常有方法,还得到了当地教练、孩子家长的称赞。一位教练对她说,“不如你以后也来当教练吧,但你得先把初中学业完成。”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女孩又重新回到了课堂,坚持完成了初三学业,抑郁症也控制住了。

  还有一位高中女生,反反复复自我伤害,情绪很不稳定。这个暑假,她没来随访。张桦从她父亲口中得知,女孩出去勤工俭学了。和几个小姐妹一起到了一个流水车间,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因为辛苦,其他几个人都打了退堂鼓,只有她却坚持了下来,赚了6000元钱。拿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女孩很自豪,“爸爸,我厉害吗?可以养活自己了!”

  向上是健康,向下是深渊,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成功跳脱了抑郁症的苦海,这其中当然有药物的作用,也有家人的支持,但张桦说,更多的是他们找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

  精神心理问题要从小抓起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 张龙摄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青少年儿童的门诊需求越来越高,儿少精神科门诊量从2016年的2.6万人次到去年的5万多人次,已经翻了一番。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经历巨大变化并面临多重心理危机的时期,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常与孩子沟通,尤其要善于倾听,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蔡军介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很早就开设了儿少病房,但床位非常紧张。目前,在市卫健委、申康中心的指导下,闵行院区也在积极筹备新开儿少病房,为更多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此外,年底之前,上海16个区的精神卫生中心也将全部开出儿少门诊,市精神卫生中心将为愿意从事儿少精神科的医生们提供培训课程,包括诊断、治疗、识别、沟通等,并定期提供督导,帮助更多孩子应对“情绪感冒”。

  其实,成年人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很多是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因为认知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最后逐步发展成心理疾病。在蔡军看来,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和心理问题要从小抓起,各级政府、医疗机构也在不断努力,培养更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同时做到关口前移,以医教联合为突破口,做到早期筛查、早期干预,以帮助广大患儿和家庭。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