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全国两会 > 正文

长三角迎来最好历史发展机遇——长三角一体化成两会“高频热词”,三省一市代表委员积极建言建策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范洁,江跃中     编辑:倪彦弘     2019-03-09 15:30 | |

  便捷的高速公路将长三角连为一体,图为黄山市翡翠谷俯瞰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在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时说:“要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三省一市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感叹“长三角迎来一个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体化示范区

  “试验田”和“样板间”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年热度最高的话题,无疑是将在沪苏浙三省市交界区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京津冀有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前海,长三角将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真可谓是:内外结合,遥相呼应,亮点纷呈。”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代表建言,希望国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点一批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使之真正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样板间”。

  张兆安建议,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的改革任务,在示范区集中落地、率先突破、系统集成,特别要在涉及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先行先试。

  长三角承担着许多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点任务,形成了不少制度创新成果。张兆安建议,国家支持长三角改革试点成果应优先在长三角区域内复制推广。“这个优先,不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有些制度创新经验,难以一下子推到全国,可考虑在长三角区域内复制推广、深化升级,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充分释放制度创新的红利。”

  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代表聚焦营商环境,提出各地对法规规章,对影响一体化发展、具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执法依据、程序、规范等加以梳理,统一内容,趋同操作;加强政策协调,形成统一的财政、统计、产业、金融政策体系;对标世界银行标准,结合长三角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分工承担相关的指标分项,形成统一的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先行先试,为全国推广创造经验。”

  “从‘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到‘不见面审批’,长三角各地政务服务各有特色,亮点纷呈,但服务整体性有待提升。”邵志清认为,应加快构建统一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充分吸纳现在各省市好的做法,并进行系统集成。

  G60科创走廊

  “金招牌”和“大通道”

  长三角是我国目前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覆盖沪苏浙皖九城市的G60科创走廊,成为长三角跨区域产业合作的典型样本。

  “G60科创走廊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通、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大通道。”今年两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代表提交了《关于国家给予G60科创走廊建设更多支持的建议》,希望将其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框架中,从国家层面予以协调和支持,使之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第一品牌”。

  刘锐最关心的是创新资源的协同。她认为,首先是强化规划引领,编制谋划建设跨区域的科技城、高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引领,以张江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张江、杭州、苏南、合芜蚌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改革成果拓展到三省一市。”

  刘锐的观点,与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代表不谋而合。在凌云看来,G60科创走廊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要求、国内外市场主体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区域规划对接还有待统筹,区域科创驱动的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态势尚待进一步凸显,要素对接的多元化、有效性还待探索。”

  凌云提出,要进一步推动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突出其在聚焦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扩大九城市规划调整的自主权,将G60科创走廊的交通、科技、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列入国家有关专项规划,积极发挥规划的刚性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成果的优势,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力。

  苏州是G60科创走廊中唯一的江苏城市,江苏省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代表直言,要承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尤其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溢出效应,加大与上海科技人才、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建设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

  生态联防联治

  “主战场”和“示范区”

  “太湖的水能放心喝吗?”“蓝藻治理的情况如何?”去年12月,长三角三省一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展开联合视察调研活动,赴无锡、苏州和嘉兴、湖州实地视察,这也是长三角区域全国人大代表首次联合调查。

  “这次考察的线路我基本都看过,每条河流污染状况都比较清楚,太湖治理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哪一个方面、哪一个部门能做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超代表坦言,通过多年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总体得以改善,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王超强调,长三角一体化也是“生态一体化”,无论是太湖治理,还是长江大保护,加强区域深层次协调合作是突破点。“问题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希望从更高层面优化长三角区域产业,宏观布局而不是平行竞争。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产业结构,才是治标又治本。”

  “正是这次视察,我们看到水源保护的严峻性与复杂性,也看到大家对长三角水源保护的积极与期待。”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代表也参与调研。他感叹,目前环境、劳动力、土地、资金流动都可能成为制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制约,挖掘更大的潜能,而这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破题方式,就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就如同把原来的物理混合变成化学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

  长三角是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建立以来,以清单形式明确各相关省市的重点任务,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代表介绍,推进长三角区域环境“共商共享共治”,重点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督执法。

  寿子琪表示,要继续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升联合预测预警的机制,加强跨省市流动源的监管,分享固定源治理的经验。同时,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强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规划研究,从准入标准、考核方式等方面为绿色发展做出示范,“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一个有蓝天碧水的环境里。”

  公共服务普惠

  “同城化”和“获得感”

  本周三,上海青浦、苏州吴江、浙江嘉善跨省公交专线开行,从苏州吴江直达上海轨交17号线东方绿舟站,换乘轨交即可前往上海市区;去年10月,连接上海青浦和江苏昆山淀山湖镇的盈淀路正式通车,这是三省一市首批17个打通省际断头路项目中首条通车的项目。

  “同城化,是苏州全面接轨上海新一轮发展规划、主动融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优势。”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代表介绍,去年苏州先后与上海虹桥商务区、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等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在政务服务、交通执法等方面开展一体化探索,在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对接。

  “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泽熙认为,要从国家层面牵头推进长三角地区港口一体化发展、机场枢纽统筹布局与协同发展、内外重大通道和综合通道专题研究等。“对长三角撤销省界收费站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逐步推动长三角全域公路、铁路、水路智慧网络,打造智慧基础设施‘一张网’。”

  去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民生档案异地查档服务等一系列民生举措,也得到“长三角人”的点赞。今年,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长三角养老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若干建议》,建议鼓励发展普惠养老产业,探索建立长三角养老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搭建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养老服务信息共享平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东部沿海大中城市解决养老难、难养老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建议养老创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先行先试。”刘艳说,针对目前普惠养老产业的空白,可以用长三角地域的新宽度,解决养老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

  (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范洁 江跃中)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