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全国两会 > 正文

峰语声|小数字里大民生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潘高峰     作者:潘高峰     编辑:黄玮     2021-03-07 10:22 | |

图说:“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东方IC)

潘高峰/文

两会民生话题历来备受关注。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初看起来,这不是一个大数字,原以为可能大多数人会没啥感觉。没想到当天相关话题迅速攀上热搜,微博阅读量超过9000万。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先来看一组数字。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的人均寿命是多少?35岁。1957年,这个数字大幅跃升,达到57岁。1981年,68岁。2005年,71.8岁。2010年,74.83岁。2015年,76.34岁。2019年,77.3岁。

明显可以看出,这个数字的提升是有边际效应的。去年10月底,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整个“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近1岁。也就是说,越往后越难,越往上提升,对整个国家的医疗健康水平要求就越高。所以,“十四五”期间,中国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的目标,这个承诺含金量很高,分量很重,要完成,也并不容易。

把这一目标写入“十四五”规划,底气何在?其实,这些年国家已经从顶层设计上打好了基础。人的寿命长短,受遗传、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医疗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生活习惯占比较高。所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早在2016年,我国就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2019年,启动了健康中国行动;去年,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后,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一切,都是人均期望寿命再提升的底气所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中,还提到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人均财政补助,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逐步把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价医用耗材,纳入集中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医药负担。

有人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段关于医疗保障的表述,篇幅之大,范围之广,措施之实,都是近年来比较少见的。从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个领域的民生利好,还有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