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全国两会 > 正文

峰语声|大会堂里的“山海情”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潘高峰     作者:潘高峰     编辑:赵菊玲     2021-03-08 08:22 | |

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山海情》。昨天,一个与《山海情》相似的故事,被带进了人民大会堂会场。讲述者,是全国政协委员韦震玲。

图说:3月7日,韦震玲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 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韦震玲的家乡,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村寨。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仅有10.7万人。在韦震玲记忆中,毛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石山里:

“12岁的阿爸到县城读初中,独自背着行囊从日出走到日落,站在山头远远望见县城时,忍不住放声大哭。”

“阿妈对用水管得很严:洗脸水要留着洗手,洗完手还有别的用处,最后还要留着喂猪羊。”

“人畜共居的屋里,大人就着昏暗的油灯干活,孩子在牲畜的叫声、气味中入睡。”

说实话,韦震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讲述者,她语调平缓,很少有起伏。但就是这朴实的讲述,真实而充满力量,让人动容。

韦震玲说,她曾经以为,家乡永远也无法与外界相连了,除非奇迹发生。“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毛南族,这个占全国人口不足万分之一的民族,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如今的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翻山越岭艰难跋涉,现在驱车直达家门;家里家外,灯火明亮,果园飘香,桑树成林,稻香阵阵。连返乡的台湾老兵都感叹:“共产党太伟大,竟然把这么好的路修到了这里!”

韦震玲委员的讲述,让我想起去年采访二大会址纪念馆时,讲解员说起的一个故事。

那天,参观的人群中有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矮小的中年汉子,穿着民族服饰,特别醒目。他是独龙族,来自云南大山里。参观时,他拿着本皱巴巴的本子,边听边记,写得密密麻麻。他告诉讲解员,大山里前些年才通了公路,山里娃娃很多事都不知道,他准备把这些党的故事带回去讲给他们听。

讲解员发现,这位大叔会不时用他黝黑的手,抚着红色的展板,一个字一个字按在上面读。他用不熟练的普通话解释:多亏党的扶贫政策,这两年家乡生活有了巨大变化,所以特别感激。“我认得的字不多,这些都不能认全,但我知道,这红板板上写的,就是党。”

无论是韦震玲委员,还是那位不知名的独龙族大叔,他们的故事,只是波澜壮阔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但相比9899万脱贫者这样巨大的数字,它们鲜活而生动,充满细节,更充满力量。这背后,是一个伟大政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也是“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的底气所在。

潘高峰/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