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郊野 > 正文

从“撤并村”到“明星村”,奉贤这一农村逆袭的关键竟是一群老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李一能     作者:李一能     编辑:黄佳琪     2019-10-03 11:48 | |

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是一个正在老去”的农村,全村常住人口中七成以上超过50岁,在村里路上见到的几乎都是老人。和许多饱受老龄化困扰的农村一样,慢慢“老去”并被撤并,似乎是它唯一的出路。但迎龙村80后村书记李天舒不认命,他想留住这个村子,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地方,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它的面貌。 

在奉贤区和美宅基创建工作中,迎龙村在40天内完成了19个村组的创建任务,这一前所未有的速度,不仅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更让它一举成为了奉贤区的“明星村”,而达成这一“奇迹”最大的功臣,就是村里的老人们。一种全新制度的实施,撬动了迎龙村村民的自治意识,为上海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本案例。

图说:迎龙村焕新颜。李一能 摄

在自家门口赚零用钱

李天舒是土生土长的迎龙村人,从小在村里长大,后来搬到城区上学,毕业后四处打拼,最后又回到了家乡的小村庄担任大学生村官。如今已经是村书记的他,对于家乡面临的困境有着切身之感。

年轻人都搬走了,村子到处都是老人,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占了七成。缺少产业、环境脏乱、村庄萧条是迎龙村曾经的景象。多年前,奉贤区开始推动和美宅基创建工作,拆违建、清宅院、整理河堤、美化村容,对迎龙村这样的“老龄村”而言,开展得举步维艰,谁来做是个大难题。

开始李天舒试着要村民自己创建,但效果不理想,村民积极性不高,往往消极怠工。“为什么我先做?”成了他最常听到的问题。后来,他又试着引入第三方,效果也不理想,雇佣人工成本极高,没有产业支撑的迎龙村承担不起。

图说:如今的迎龙村成为了奉贤区的“明星村”迎龙村供图

“请来的工人就知道‘磨洋工’,三个人一天的活让我去做,最多半天就能做好。”村民偶然的一句吐槽给了他启发,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由村子建立一个第三方服务社,雇佣本村村民参加和美宅基创建工作,支付他们志愿服务补贴。“在自家门口赚零花钱”成为了迎龙公益服务社广告语,招聘通知一发出,瞬间报名全满。

整村容还能富口袋

花钱雇佣村民清理自家宅前屋后,这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李天舒最初也曾怀疑过自己的决定,但事实证明,这一步险棋他下对了,这笔账实在非常合算。按照每人每天120元计算,雇佣第三方的服务,人工成本至少300元一天,于是每花出去120元就省下了180元,这对于村集体收入不到300万元的迎龙村而言,节流的重要性非比寻常。

图说:迎龙公益服务社拆除违建。迎龙村供图

除了省钱,关键是村民们还都干得不错,迎龙公益服务社组织了篱笆队、除草队、清扫队等等,全部由村里65岁以下的老人参加,他们本来就是干农活的熟手,所以干起来驾轻就熟。因为是雇佣关系,不认真做就不好意思,这就是农村里的人情世故,清理河岸边的菜地,拆除违章搭建,这些以前很难推进的工作也迎刃而解,志愿者首先带头清理自家宅前屋后,做的人多了,就产生了从众效应,这是比省钱更加难得的收获。

图说:村民清理菜地。迎龙村供图

在新制度的推动下,老人们创造了奇迹。19个村组的和美宅基创建,仅仅用了40天都全部达标,而以前因为工人磨磨蹭蹭,一两个月最多只能创建3、4个。村容村貌改善了,村民也赚到了钱,参加劳动的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积极性也更加提高。如今稳定参加公益服务社的村民达到374人,参加劳动8000人次。

更重要的是证明“我还有用”

农舍墙面刷得雪白,院子前扎着古色古香的竹篱笆,河道边整修一新,用建筑垃圾建成的临河步道成为了村民休息散步的好去处,而这一切都是村民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图说:迎龙村生活驿站中的老人。李一能 摄

打完了村庄底色,李天舒开始谋划更多的项目,迎龙村最大的特色,就是一个特别“农村的农村”,要想让村子继续发展,就必须引入产业项目。于是河道里出现了乌篷船,农田里建起了稻谷迷宫,河边设立了垂钓点,院落里摆起了大灶锅,这都是为下一步迎龙村发展郊野旅游而做的准备。和美宅基的创建暂告一个段落,但下一步发展旅游也需要人手,于是村里成立了乌篷船队、旅游服务队等等,今后为前来郊游的市民服务的,还是这些农村老人。

图说:村里成立了乌篷船队。迎龙村供图

村民参与了这一切,难道只是为了钱?在迎龙村生活驿站,65岁的村民戴云官告诉记者,钱只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证明“我还有用”。和戴云官一样,农村老人的退休生活极其无聊,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但如今有了这样一份收入还不错又能造福乡邻的工作,许多老人都是冲着这点报名参加的。

农村特有的人情世故,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是这群农村老人实现乡村自治的原动力。但对于村支书李天舒而言,他想的还是如何留住这个已经被列为撤并村的地方。从小长大的村子能被留住?迎龙村的振兴是否能实现?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但至少现在,全村人都在往这个目标努力,而他们取得的进步与可借鉴的经验有目共睹。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