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郊野 > 正文

提升保护区、完善救助、禁野执法,松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杨洁     作者:杨洁     编辑:包雍尔     2021-06-23 12:39 | |

在松江区獐保护区视频监控室的屏幕上,陆续有几只獐落入画面之中。它们或在林间自由漫步,或悠闲觅食,偶尔还能看到它们“拖家带口”在树林间穿梭跳跃。

李谆谆 摄(下同)

野生动物是城市发展中留存不多的自然财富,野生动物保护也事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近来,松江区通过提升保护区、完善收容救护、开展“禁野”执法行动等措施,促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松江全区共记录到野生动物25目69科186种,其中两栖类9种,爬行类16种,鸟类144种,兽类1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7种,市级保护动物30种。

保护区装“千里眼” 设野放基地

獐属于上海本土物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市郊广泛分布,但由于生境减少、破碎化和过度捕猎,在上世纪初已绝迹。2006年,上海市启动极小种群恢复工程,重新引进獐、扬子鳄、狗獾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意在形成本土物种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的獐扩繁基地,松江叶榭的獐保护区,从2009年引进第一批40头獐,到目前已经扩繁100余头送至上海其他区县,保护区内目前存栏81头。

“这些监控镜头是獐保护区的‘千里眼’。”松江区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顾旭忠介绍,这些千里眼也是“智慧眼”,可预防盗猎行为,也能在不干扰獐正常活动的前提下,更好地掌握其活动规律。顾旭忠说,监控之外,保护区内的部分獐还戴上了“项圈”,通过项圈上搭载的专业设备,可以摸清獐的活动轨迹,了解其觅食、栖居习惯,从而为将来正式放归大自然进行生境选择时作参考。

除了基础设施的提升,保护区在功能设置方面也进一步完善。顾旭忠介绍,保护区在原来100亩的繁育基地的基础上,增加350亩的野放基地和宣教基地。野放基地中模拟自然生长环境,通过投入一定比例的公獐和母獐、种植食源性植物、逐渐脱离人工饲养等措施,实现獐回归自然前的野化训练。

野生动物保护,首要是保护其栖息地。除了獐保护区,顾旭忠介绍,目前松江境内还有“泖港鸟类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域。

救护加“禁野” 让野生动物安居

松江区野生动物救护站内,在值守人员盛均生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救护站的新“成员”,一只皮毛雪白的狐狸。至此,救护站内包含有黑天鹅、孔雀、豪猪、鹦鹉等动物的“大家庭”更加热闹了。

“这些动物部分来源于弃养家庭,部分是护林员和群众从野外拾得并上缴。”顾旭忠介绍,为了及时救护这些受伤、病弱、饥饿、受困等需要救护的野生动物,松江建立了野生动物收容救助机制,遵循及时、就地、就近、科学的原则,对于救护动物,经过处理后能够身体恢复的,会放归自然,而如果是外来物种,将在救护站内收容养护,或送至周边有饲养资质的动物园这类机构。

松江区林业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达19.24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6.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57%,居全市第二。此外,湿地面积有7.3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广阔空间。为了让野生动物“安居”,顾旭忠说,一方面,对于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积极救护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于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绝不姑息。

去年6月松江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已经将全区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全域全年禁止猎捕野生动物、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及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活动,以及运输、销售、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

特殊“居民”造访 学会友好共存

随着生态环境向好生物多样性恢复,也出现野生动物对人类环境的频频“造访”。人和野生动物如何更好共存的问题也提上日程。

顾旭忠介绍,继去年有小区举报有“貉”入住之后,近来,野保站也接到小区内“鸟鸣扰民”的投诉。对此,顾旭忠表示,人与野生动物的相处需要一个学习和习惯的过程,对于一定区域内超出密度阀值的野生动物会适当采取干预措施,与此同时,人类也需要学会与野生动物友好共存,一方面持续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同时,一方面对于小区内的“新居民”也要禁止投喂,同时做好垃圾分类,以防种群迅速聚集和扩张,以及改变野生动物原来习性。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通讯员 李谆谆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