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 | “奥数班”的公关行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郁晶陶     编辑:吕倩雯     2019-03-01 15:36 | |

近日,“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一度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起因是第11届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中,中国队无人获得金牌,4人获银牌,1人获铜牌,1人获鼓励奖,团体总分获得第6名。    

这样的成绩,用“全军覆没”来形容,显然夸大了。不过,中国孩子在国际数学竞赛中曾屡获佳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是“奥数大国”。两相对比之下,人们感到困惑,很正常。    

这几天,有一种声音值得注意:数学大赛成绩不佳与“禁奥令”,即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清理规范奥数竞赛与培训、取消奥赛升学加分等措施有关。这一说法吸引了不少眼球。但两件看似有点关系的事,却未经严格的调查和求证,怎能简单归纳为因果关系?  

从我国近十年来在罗马尼亚大师杯取得的成绩看,第1拿过,第13也拿过,2015年第3,2016年跌到第12,2017年拿回第3。一次竞赛成绩,影响因素很多,能不能就此反映出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水平,还是要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禁奥令”反对的是“全民奥数”的功利化、不理智。实际上,奥数竞赛仍然有,教育部公示的2019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就有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面向高中生);虽然高考统考取消了奥赛加分,但高校自主招生仍然会考察考生的相关学科特长。像奥数这样的学科竞赛,自有其价值,是激发兴趣、识别人才的手段之一,而取消加分等措施,有助于学科竞赛的作用回归本位。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功利性参与,但至少让很多学生不必再“陪跑”——明明对奥数并无多大兴趣和天赋,还要为了加分苦熬。几年下来,全国各地奥数热明显降温。    

想当年,“奥数班”是块多大的奶酪啊。那些培训机构以“升学证书”为诱饵,在家长群制造焦虑气氛。所有的孩子,不管多大,不管是否适合,统统招进来,闭着眼睛也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那些质疑“禁奥令”的声音,很多是来自断了“奶酪”的培训机构。这波舆论,是不是“奥数班”的一种公关行为呢?

郁晶陶/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