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 | 为提高成绩给孩子吃“聪明药”,“生病”的是家长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纪玉     编辑:吕倩雯     2019-03-13 13:32 | |

有一类“聪明药”,据说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迅速提高考试成绩,一些家长便买来给孩子服用。然而,所谓“聪明药”,其实是神经中枢性兴奋剂,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一类精神类药物。医学专家指出,如果孩子没有用药需求却服用这类药物,属于滥用。精神类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没有明确诊断滥用所致的恶果,超乎常人想象,有的出现心慌、手抖,有的产生幻觉,药物成瘾,难以戒断,甚至危及生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没病却吃药,到底谁有“病”?恐怕,“生病”的是家长。生了“焦虑病”的家长,为了孩子在竞争中不落人后、脱颖而出,不惜给孩子喂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一名高考学生的“服药亲测报告”描述,药效一过没任何胃口,次日还出现虚得飘起来的状况,十分难受。滥用药物,不仅要承受不良反应,一旦形成药物依赖,想要摆脱就更困难了。一些所谓“聪明药”与冰毒有类似结构,有用药需求的孩子尚且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一些家长怎么就敢给不需要吃药的孩子吃?胆子太大了吧!

可能有些家长觉得,为了考试成绩,让孩子吃药“赌博”一下,收益很大,风险可以承担,“短暂用药或许会给孩子带来身体损害,但服药后孩子就有希望进入精英辈出的学校,有着光明灿烂的未来。”然而,“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哪是轻易能合上的?

“聪明药”并不能真正提高智力,就算进了所谓“精英辈出的学校”,要是成绩不理想,是不是还要继续吃药?药物有耐药性,要是吃一颗不够,下次是不是要吃两颗、三颗?长此以往,哪里是个头?长期滥用药物,伤害无法估量,不是反而离“光明灿烂的未来”越来越远了吗?

媒体报道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父亲在中考前给儿子吃了“聪明药”,到了高三下学期,儿子觉得学习吃力,要父亲再去买药,父亲就网购药物给儿子用。考上大学后,儿子觉得学习任务重,自行买药使用,情绪变得低落烦躁,有时整晚不睡,经医生诊断,已经药物成瘾。在这个案例中,父亲还是名医生,大概自认为能控制服药风险,却导致儿子一步步走入药物依赖的深渊。你以为能控制药物,实际上是孩子被药物控制。你觉得把收益风险算得很清楚,其实是在跟魔鬼做交易,付出代价的,是孩子。

跟体育竞技中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一样,吃“聪明药”助考,也会破坏公平公正,导致恶性竞争,“你给孩子吃药,那我要不要给孩子吃?”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这种气氛也蔓延到了校园中,家长感到焦虑,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都要以保护孩子身心健康为底线,家长不能反而变成伤害者、破坏者。更要警惕的是,家长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有些孩子为了不让家长失望,甚至主动服用药物。决不能让滥用药物形成风气,否则就是害了一代人。

除了家长应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对相关药物的管控也应进一步加强,及时补上网购药物的监管漏洞。既然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药物,就不能让普通人轻易到手。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心理,夸大药物效果,掩盖药物毒性,其行为十分恶劣。对违法售药的商家和个人,应给予严厉打击,形成有力震慑。

纪玉/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