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带劲”和“扎劲”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蔚     编辑:郁晶陶     2019-06-18 13:22 | |

今年上海中考出了个好题目:《这事,真带劲》。各种专家的评说与解读,大多指向这道题可以让初中生们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总之,不难。但唯一引起“争议”的,是有人提出“带劲”有方言之嫌。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

“带劲”,百度给出的解释里确有诸如江西、河南、安徽、东北等地区方言的释条和例句,但这不能就完全证明“带劲”是方言。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带劲”的释条里没有方言之说。这就是说,“带劲”已是一个标准的汉语普通话通用词汇。退一步说,由最初的方言渐渐演变成标准普通话的词汇,是汉语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比如,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的“作”字,原本是典型的吴语区方言,现在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惯用字。还比如,“埋单”“皮草”等广东词汇和“外婆”等南方用词,现在都被收入了普通话。

再回到“带劲”上来说。试想,如果一个初中毕业生连“带劲”都不知其义,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所以,网民的“非议”基本上是站不住脚的。如果硬要用上海话表述的“扎劲”来命题作文,那倒是极不合适的。因为即便是在沪的考生,他们中有不少人也是来自天南海北,沪语并不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在国家级考试的试题中使用地道的方言,有违公平原则。

众所周知,这两年内,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都要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废止各地的自编教材。从推广普通话和维护祖国语言权威性和纯洁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不能简单地将此误读为是“不重视方言的传承”。相反,在语文课之外,上海的中小学多开一点沪语课,让广州的孩子学说粤语,让苏州的孩子喜欢吴语,这都应当是学校教育的应有议题,也是地域文化的血脉得以永续的重要手段之一。

鼓励孩子在课堂之外说方言,思想要更解放一些。唯独,考试时例外。

王蔚/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