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人工和智能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宋宁华     编辑:郁晶陶     2020-07-15 14:10 | |

“90后”的康拙,话语不多却总有惊人之举。去年的这个季节,上海的闷热空气中透着潮湿的味道,刚刚和新东方签约的他,听了“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的四川农村教师俄尖尼玛的演讲,得知当地小学需要支教老师,马上辞去白领的工作走进大山。在即将支教满一年时,他再次决定,在乡村小学再支教一年,理由很简单:“因为舍不得这群可爱的孩子”。

近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下帷幕。把这个“高大上”的会议和乡村小学联系在一起,看上去相去甚远,但在AI年代,也许并不遥远。

连续两年主动申请支教,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首例。记得2004年,我曾经跟随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复旦大学学生冯艾,到云南战河乡实地采访。当时的乡村条件恶劣,有的孩子从小到大没喝过一口热水,有的患了眼疾却没钱治疗面临失明危险,孩子们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土豆,唯一的区别只是煮土豆、烤土豆或土豆汤……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教育资源的倾斜,笔者之后多次走访贫困乡村,发现越来越多的希望小学建了起来,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有了崭新的图书角……

但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远不只是硬投入。当我想通过公益组织要几张康拙的照片时,相关负责人表示,那里经常断电、网络不稳定,“反射弧”比较长。这也就意味着,当城里孩子早就对机器人耳熟能详、编程如烹小鲜的时候,网上“冲浪”在许多乡村孩子眼里,仍是望洋兴叹。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走好这“最后一公里”,既扶贫又扶智,令人深思。在本届人工智能大会上,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教育智能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疫情的特殊时候,优质的网课内容,让很多学生“沉迷”网课无法自拔;可否乘胜追击,提升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如何通过AI的炫酷,让孩子们感受未来的脉搏,培养智能化的思维方式……

“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这样的戏言在“只有一个老师的乡村小学”是真实的存在。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智能”是一种能力,“人工”是一种导向;但愿通过共享一片“云”,最终实现向善的殊途同归。

宋宁华/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