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生活不能被“谣”控 警惕“流言”改头换面“死而复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丹     编辑:赵菊玲     2020-12-03 11:01 | |

   吃梨能治咳嗽?心脏支架已过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绝对不能运动?仔细一看你就不难发现,这些“流言”肯定都曾出现在你的手机屏幕上。你或许说,许多“流言”一看就站不住脚跟,打开读完,然后“一笑了之”。但是,让流言“满天飞”,可能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科学知识”“健康常识”,老百姓爱看想看,而这些看似是身边的“平常事”,实际上绝非小事。

图片来源:东方IC

曾有“海水有毒”的传闻引发抢盐风波,曾有“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更曾有“蛆橘事件”导致优质农产品滞销。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触手可及,给予了科学传播途径和机遇,热点事件的迅速解读也广受欢迎。然而,科学流言也“伺机而动”,尤其是这些年,一些流言也学会了“伪装”,披上科学外衣、冠上“专家说”,不断滋生和传播。

科学流言没法变成真正的科学。但在信息时代,“流言”更容易改头换面“死而复生”。这时候,权威需要及时出手。长期的科学普及必不可少,只有不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科学判断力,才能形成不信谣、不传谣的风气,把流言“堵”在源头。

当“流言四起”时,权威“辟谣”更为关键,要让正确的知识跑赢“流言”,这样的知识还得接地气,少一些专业性术语、多一些大众化语言。让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权威科普机构们也站出来了,无论是科学辟谣平台还是“科学流言榜”,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及时止损效果。另一方面,惩戒机制要继续完善。

网络时代,不良营销号和自媒体平台出于个人营利为目的,蹭热点炮制“科学流言”屡见不鲜,其实对于这类故意散播谣言的网络平台,我国早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法规出台也需要加强监督和惩戒。

当时代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当科学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想要让流言真正被“粉碎”,堵和疏的双管齐下,或许就能营造社会的科学氛围,撕掉流言的外衣,不让生活再被“谣”控。

马丹/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