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地评线】新民快评丨“防冻抗寒”麻痹大意要不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郁晶陶     2020-12-28 09:38 | |

  

  

针对上海即将于12月29日开始的大幅度降温,市政府办公厅昨天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部门和单位及时落实各项防御和应对措施,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有序运行。

图说:今年2月,环卫工人清晨5点提前上岗,顶着寒风用专用工具铲除冰雪。杨建正 摄

极端天气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考验的是在风险、危机出现时的监测灵敏度、反应灵敏度,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城市“韧性”。早在2018年初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上海就提出了要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聚焦城市生态安全和运行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放心。

每一次来势汹汹的极端天气,都会暴露出城市运行中的各种毛病,我们不仅要从问题的本身找原因,更要从系统上补齐短板。记得2016年1月,上海遭遇极端寒潮天气的袭击,不少水管、水表冻裂冻坏,导致诸多居民家中用水受影响,相信不少市民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随后的几次寒潮来袭中,包括水务部门在内的水、电、燃气等供应部门,都加强了重要设施检查,及时应对低温雨雪天气引起的供应量上升和设备故障,保证水、电、燃气供应。

韧性城市要求我们不仅要能“亡羊补牢”,更要善于“未雨绸缪”。今年年初的时候,上海举行首场暴雪红色预警发布及响应演练。今年,上海也新修订了《上海市应对雨雪冰冻灾害专项应急预案》,这些都将为及时落实各项防御和应对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韧性”的视角下,用智慧为城市赋能,使城市逐渐成为具备“生命”概念的有机体,这是城市能更好地应对不可预知风险的要义所在。在智慧城市的助力下,上海可以通过“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整合人口、气候、自然资源、城市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和基础运营的实时监控,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安全和国家资产安全,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也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座有韧性的城市,除了需要基础设施、物资储备等“硬资源”之外,也离不开生活在这座城市中人们的“软支撑”。强冷空气来势汹汹,但今天申城的天气却依然十分温暖,这不免让一些人有了侥幸的心理,认为冷空气没什么可怕的。但是从最新的气象预报来看,此轮寒潮极有可能打破近20年来同期的历史最低纪录,任何的麻痹大意都要不得。民众在防灾减灾中的居安思危意识,不仅可以避免在风险面前自乱阵脚,而且可以提升其所在社区在危机面前的响应能力,进而让整座城市更具“韧性”。

无论是面对此次寒潮,还是今后其他的威胁城市安全的因素,只要我们强化前瞻布局和预案制定,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我们的城市就可以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从容应对压力,快速恢复原状,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感到更加安全。

方翔/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