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警惕搜题类App野蛮生长“坑”了孩子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赵菊玲     2021-04-09 10:57 | |

“作业有问题,拍拍来解答”“搜题拍一下,答案马上来”……各类搜题类App的广告充斥电视、网络等各种场景,就连申城的一些公交车站的广告屏上也可以发现不少。

图片来源:东方IC

企业之所以肯花不菲的广告费,主要还是因为搜题类App有着很高的用户黏性,堪称“引流利器”。对于学生来说,只要通过手机拍照,或者语音输入等方式,搜题类App就会根据匹配程度,将不同的答案呈现给用户,就像是童话中无所不知的魔镜,只要开口询问,答案就唾手可得。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也让搜题类App站上了“风口”。为了争夺巨大的市场份额,搜题类App的开发厂商纷纷祭出“狠招”:有的可以为整本练习册提供答案;有的不但可以精准地找出数理化题目的答案,还能提供语文、英语作文素材和模板,通过它们可以快速“生成”一篇语言通顺、结构合理、故事情节丰富的文章……一位使用过搜题类App的学生曾“自豪”地表示,自己一个暑期的作业,不到三天就全部做完了。

有了越来越智能化的搜题类App,学生似乎只要把日常学习交给机器就行了,可真相果真如此吗?这些“神器”以帮助学生为名,非但不能让他们自主学习,反而会让他们逐步丧失思考能力。一些学生只要搜到了答案,就不会再去想中间的过程,直接写上了事。这种为了应付作业而单纯抄袭答案的做法,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到一考试,马上就原形毕露了。

搜题类App到底该不该用,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家长、学校等相关方面重视起来,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正确指导孩子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让孩子在使用这些APP中,了解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搜题类App的兴起,其实只是传统教育面对信息化的一朵小小“浪花”,今后可能还会有更新、更智能的应用来冲击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学校、家庭,以及监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强化对于搜题类App的规范约束,不能因为它们的“野蛮生长”而禁锢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最终让孩子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方翔/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