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对“轻松”借钱要有风险意识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郁晶陶     编辑:赵菊玲     2021-07-09 08:51 | |

如今,借钱似乎成为一桩很“轻松”的事。

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手机App,即使自身主要业务与借贷毫不相干,也会开通借贷功能、弹出借贷广告。这边是拍照软件要送你最高88.88元的红包,那边是视频软件要赠送3个月VIP会员,要是禁不住诱惑、点进去一看,其实都是“最高可借20万元”的广告;有的办公软件也提供借钱“服务”,还号称“低利率、无抵押”;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都有借钱入口,连输入法App也不甘人后……

图片来源:东方IC

近日,新华社一篇报道提醒: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比如,“低息”的噱头背后,可能埋着高息的深坑;有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再者,不少App都以“极速放款”为卖点,有的贷前审核还颇为宽松,给人感觉“动动手指、钱就到手”,在这样的诱惑之下,一些本无强烈借贷需求的用户也开通了相应功能,要是自控能力弱一点,就可能过度借贷,甚至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此外,借贷功能还容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可见,这类借贷看似“轻松”,但用户需要具备的风险意识一点都不能少。各类App涉足借贷,要么自己申请了金融牌照,要么给持牌机构引流,为的不外乎是将手握的流量变现。从用户角度来说,要谨慎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和偿还能力,不要沉迷于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仅会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如果无力偿还,还会影响个人征信。

同时,对于“App热衷放贷”的现象,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杜绝违法违规、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今年3月,央行就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也就是说,不允许只标注“日利率低至××”。

借钱再“轻松”,还钱也不会轻松,最重要的是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

郁晶陶/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