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 | 医美广告不得“野豁豁”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纪玉     编辑:包雍尔     2021-08-30 12:22 | |

医美广告若制造“容貌焦虑”,或将被重点打击。

图片来源:东方IC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对多种情形予以重点打击。其中包括,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

医美广告属于医疗广告,应当严格遵守《广告法》等法律法规。比如《广告法》规定,医疗广告中不能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保证,不能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不能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等。然而,医美广告中违法违规现象并不少见。上海一机构发布的医美广告中,所宣传的商品为毒性药品,不得发布广告,该机构因此被处50万元罚款。

还有一些机构试图打“擦边球”规避监管,例如推出所谓“体验官”“推荐官”,或是以介绍养生、健康知识等变相发布广告……对此,上述《指南》明确,这些所谓“××官”,以自己名义或形象为医疗美容作推荐证明的,应被认定为广告代言人;变相发布医美广告、非医疗机构开展医美广告宣传等,都在重点打击的范围内。

而制造“容貌焦虑”,也不该成为医美机构的“财富密码”。当下,“颜值”已成为一门生意,化妆品、医美等行业都从中受益。然而,一些营销手法刻意制造焦虑,夸大颜值对生活、工作等的重要性,淡化医疗美容的风险,值得警惕。据媒体报道,一些医美类App、在线AI颜值测试和颜值鉴定师给用户颜值打分、分析用户脸部的“缺陷”等,让用户陷入对容貌的焦虑,再顺势推出相应的“改善方案”,让用户为“变美”买单。

医美广告不得“野豁豁”,而从更大范围来看,医美行业需要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医美行业中的违法违规操作、整容低龄化现象等,屡屡受到关注、质疑。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监管力度加大、正向引导加强的同时,个人也要有理性、健康的观念,不轻易被“容貌焦虑”裹挟。

纪玉/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